谁来掘金“i5”?
■ 纪 越 国家八部委联合发文,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在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史上,以如此规格的顶层干预来挽救一个企业似乎还未有先例。如此看来,沈阳机床不仅很有面子,也有价值剩余。 当然,放眼全球机床产业,沈阳机床的确有着独特的强势地位,比如:厂区占地面积超过欧洲小国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的面积,员工人数超过许多南太平洋岛国的总人口数,年机床产出量和销售规模曾高居全球之首,背负着99.8%的资产负债比率仍能顽强运转…… 事实上,若以国际标准界定,沈阳机床已经倒闭N次了,不仅仅因为其内部组织结构长期违背现代机床企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其之所以还能在退市的千钧一发之际等来援手,只因国情使然。对了,或许还包括 “i5”。 受益于国内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持续发展,2017年,国内机床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约为7641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约为481亿元,同比增长22.2%。有市场人士乐观地分析:2017~2022年,国内数控机床受技术进步以及下游市场逐渐复苏等因素影响,仍会保持10%~12%的增速。到2022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随着国内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下游行业对机床的性能和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市场逐渐显现多品种、小批量、定制化趋势,对各类高精度、高效率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机床需求不断增加。这倒逼国内机床企业必须向精益高速化、智能制造化、柔性集成化、大型复合化、绿色节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方向转型发展。 但罗马显然不是一天建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机床行业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背景下。目前,日本、德国等国外机床企业正不断进驻中国。比如德国的通快、巨浪、利勃海尔、埃马克、奥美特等机床企业从零配件生产做起,将越来越多的成套设备、高端装备生产带入中国,根据中国客户需求,推出本土化产品。可见,国内机床市场的竞争强度正持续加大。 当下,中国拥有多少机床生产企业是个无人可以回答的难题。资料显示:2008年,国内机床工业约有各类企业5382家;到2014年,国内机床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约为3300家。在中国机床发展史上, “十八罗汉”、精密机床会战、三线建设等给这个行业留下了深刻烙印。随着像光洋、精雕、大族、扬力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崛起,行业在市场的洗礼中不断进化与蜕变。 即便如此,作为全球第一大机床工具生产国、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一大进口国,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高端缺失仍显而易见。所谓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主要靠模仿国外,机械部分采购国际品牌部件进行组装的生产方式几近流行。这或许恰恰体现了“i5”的价值所在,起码它号称可与西门子、发那科齐肩。 应该说,沈阳机床为研发 “i5”几乎付出所有,即使有高档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公共资源供给,其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依然大部分通过债权进行融资。2007年,沈阳机床集团在上海成立了数控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团队,专注于 “i5”运动控制核心技术研发。 “i5”被认为是面向未来的新一代智能化数控系统,系统误差补偿算法、五轴控制技术、虚拟与显示系统均达到世界水平。业界认为, “i5”数控系统不仅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对国家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战略地位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十年努力终获 “i5”的同时,沈阳机床也因掏空自己而几近倒下。 那么,经过此轮系统救助后, “i5”技术所有权或者是“i5”技术的产业化运营权会否发生微妙的变化? 对于 “打造主体经营规模突破300亿元的世界领先机床集团,形成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这样的口号人们早已是听得厌倦了。而对于那些银行、基金的金主股东而言,凭什么相信一个将全球最大机床企业经营得灰头土脸者能给其带来高额回报!除非这是一项特殊任务。但仅从医学意义上说, “输血”只能是续命。 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在产融高度结合的今天,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被颠覆。那么,沈阳机床集团的iSESOL云制造服务平台是否会有与阿里云城市大脑、百度自动驾驶、腾讯医疗影像和讯飞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在运营模式上的互动?或者说,沈阳机床的金主股东会否将“i5”技术的商业开发交予百度呢? 总而言之,中国机床行业需要能真正推动产业前行的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