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路耀华
第十三届中国工业论坛海西分论坛把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海西工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作为主题,聚焦数字经济时代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对于把握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
今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供给体系产能十分强大,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仍存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实体经济仍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不畅、效益下滑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作为贯穿我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同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
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地位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和关键地带,其建设不仅有利于整合东南沿海资源优势,更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具有拉动作用。2009年,国务院通过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明确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批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突破行政区划束缚,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实施以来,经济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持续提升。核心城市泉州,更是率先形成了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成为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 《中国制造2025》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实提供了典型经验和示范引领。
随着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陆续实施,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还提出了具体路径。在 《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 “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部署的首位。加快增长动力转换,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水平,无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主战场。当前,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中心经济区均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迅速,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必将大有作为。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希望同志们围绕本届论坛主题,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言献策、理清思路,汇聚起新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开创性发展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