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江苏情结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成吉昌 通讯员 姚翔 1月9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专程来到南京理工大学,看望参加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载誉归来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火炸药专家王泽山院士,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他和全省所有获奖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勉励全省科技工作者以王泽山院士为榜样,胸怀祖国、心系人民,敢于担当、勇于超越,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加快建设 “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王泽山表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此次受到党和国家如此规格的表彰奖励,深感激动和自豪;他表示将以本次表彰和奖励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科研岗位上勤恳工作、努力奉献,为国家科技进步和江苏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两位获奖院士的江苏情结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同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泽山院士的获奖是江苏省科技人员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侯云德院士出生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县,他从小在武进地区就读,毕业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本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前他曾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近代以来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王泽山院士耕耘火炸药60多年,让中国火炸药技术重回世界之颠。凭借他在火炸药领域的特出贡献,摘得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桂冠,是这位82岁高龄院士第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重大奖项。 本次同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侯云德院士年届88岁高龄,被誉为与病毒抗争一辈子的防疫英雄。侯云德院士生于1929年常州市武进县,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只能半工半读,在读书过程中,他养过鸡、摆过渡,但成绩一直优异。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与 “抗病毒”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以来,面对SARS病毒、N7N9禽流感,以及甲流、寨卡、埃博拉等国内外老百姓对病毒 “谈虎色变”的恐惧现状,侯云德带领他的团队及各界科研专家研发出众多原创抗病毒疫苗与防治药物,为人民健康织就了一张又一张防疫网,对全国乃至国际防疫健康事业做出了独特贡献。
“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王泽山一生钻研火炸药,侯云德为病毒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任何重大科技成果,都需要接继奋斗,才能久久为功。我国从举世瞩目的 “两弹一星”、震惊世界的高产杂交水稻,到世界领先的铁基超导、海量数字化的超级计算机,每一项成就都历经几代科学家数十年的专注积淀而成。 比炸药发明者诺贝尔晚出生一个世纪的王泽山,60多年传承国内外火炸药研究史,长期以来,他坚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坚持走自己的独特创新之路,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古代中国 “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从新走上世界之颠,再显中华民族的荣耀。他在火药研究方面的贡献堪称“中国诺贝尔”。 1935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王泽山,从小在日军占领的东三省凌辱下的童年生活,成为他一辈子最屈辱的记忆。不做亡国奴,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做支撑,这一信念在他心目中永久地扎下了根。1954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成为班上惟一选择当时最冷门的 “火药”专业。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在国内率先攻克废弃火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为国家火药资源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做出独特贡献,该项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后的他马不停蹄,1996年王泽山发明的“低温感度发射装药与工程技术”再次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桂冠。时至今日,其材料工艺、弹道和长储等性能仍全面领先于国外技术。1999年,已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双冠王”的王泽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时的他并没有因年事已高、功成名就而颐养天年,他将火炸药的科研课题转入另一领域——“等模块装药”技术,采用这一技术火炮射程提高百分之二十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同类产品先进水平。60多年来,王泽山不仅在火炸药领域的发明创造举世瞩目,在其技术理论的研究领域也独树一帜,他先后撰写火炸药理论专著15篇,出版了 〈发射装药学〉,主持编写高校 “火药学”系列教材10部、410万字,先后培养了90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成为我国火炸药学科技术研究以及国防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与病毒拼搏一辈子的防疫英雄——侯云德,面对SARS病毒、N7N9禽流感以及甲流、寨卡、埃博拉等对人类杀伤性强、病情传播速度快、蔓延区域广的各项病毒,侯云德带领他的技术团队迎难而上,经过艰苦卓越的连续奋斗,迅速开展抗病毒调研,在相应时间内,使各项病毒 “恶魔”扫除殆尽。1958至1962年,侯云德在前苏联伊尔诺夫斯基病毒学院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他在三年多的学习期间,累计发表了12篇具有高度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学习论文,苏联高等教育部破例对他越过副博士学位,而直接授予他医学博士学位。 侯院士是我国连任三届 “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的首席科学家,他率领团队相继研制出两个国家级Ⅰ类新药和六个国家级Ⅱ类新药。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Ib,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究和产业化先河,是我国干扰素由全部依赖进口到绝大部分替代进口的重大转折。 “三病两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艾兹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发展率和死亡率,2008年79岁的侯云德被任命为我国“艾兹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他带领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降低 “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为了编织预防和治疗各种病毒的专业大网,在侯云德等众多专家与医务人员的长期努力下,我国建起了72小时内鉴定和筛查300种已知病源体和筛查未知病源体的检测技术体系,在我国突发疫情处置中全面发力。如今,侯老编译的病毒学术前沿信息超过500册,由他独立编著的 《分子病毒学》长达105万字,被封为病毒学 “圣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