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重点工作 明确任务分工 工信部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高明静
20%现象,是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注意到的一个工业文化发展演变现象,即产生一个国家主要的工业文化时机,为其制造业增长值在世界总比重超过20%之时。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制造业在世界占比超过20%,之后,以流水线为标志的效益文化,以及质量文化、组织文化、创新文化、企业家精神等相继出现,不仅巩固了其工业强国的地位,也影响了世界其他地方发展的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总的占比超过20%,随后产生了以丰田生产模式为标志的精益文化,为日本制造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2年前后,中国工业生产增长值占比超过20%,如果按照20%现象来说,是否意味着中国工业文化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
新机遇 新挑战
的确,2015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2016年12月,工信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 《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战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里也对工业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工业文化新的使命。 尤政表示,虽然上世纪中国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以及1962年清华大学著的 《中国机械发展史》,但对世界工业发展的影响和工业文化的研究还是很小。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的研究也应进入新的时期。 在中国文化新的历史机遇下,如何能够抓住这个机遇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界、学术机构共同努力探索。
新时期 新作为
在第三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上,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许科敏介绍了目前工业文化的发展情况。他表示,自 《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工信部围绕 《指导意见》确定的重点任务,各方面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在推动工业文化体系建设、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工作、营造工业文化发展氛围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据了解, 《指导意见》印发后,工信部加强工业文化体系建设,通过细化重点工作,明确任务分工,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工业文化发展。 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也结合地方实际,逐步把大力发展工业文化纳入年度重点工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山东省结合地区特色和优势,加强工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谋划,印发了 《关于推进山东省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意见》;福建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成立了首家省级工业文化协会;湖北省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浙江省在推动工业旅游方面也形成了很好经验。不少企业、社会组织和媒体也积极参与工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相关高校成立了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此外,工信部还开展了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工作,坚持试点先行。经过调研摸底,在工业遗产项目丰富且保护工作基础较好的辽宁、浙江、江西、山东、湖北、重庆和陕西等7个省 (市)率先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发布了第一批11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与此同时,工信部还通过加强工业文化政策解读、鼓励专家及社会组织参与工业文化课题研究、支持 《大国重器2》和 《大国工匠》专题纪录片拍摄、举办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等方式,深入宣传工业成就及工匠精神,推动构建工业文化体系研究,营造重视工业文化的良好氛围。
新计划 新征程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工业文化建设也应该有新气象新作为。据了解,今年,工信部将重点开展以下四项工作,以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 一是继续推动工业文化的基础研究。要把十九大报告的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工业领域文化自信建设研究,完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工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把工业文化建设融入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文化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导向力,夯实工业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是继续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完善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制度,制定出台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开展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加大对工业遗产项目的调研,逐步建立遗产项目库。做好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的宣传推介,营造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遗产的社会氛围。启动工业博物馆的摸底调查工作,组织各地对各类工业博物馆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梳理,指导建立工业博物馆联盟,适时启动编制工业博物馆名录,探索构建工业博物馆体系。 三是推动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制造与服务协调融合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设计创新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利用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产业园区及现代工厂等资源,探讨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路和路径。培育工业文化新业态,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研究开展工业文化示范企业建设,引导企业提升文化建设水平。 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诚信体系和诚信文化宣传,以多种方式宣传中国工业的优秀成果和中国的工业精神,积极推动国际工业文化的交流合作,切实增强中国工业软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工业文化进校园,支持大学建设工业文化研究机构,深化理论研究、教育实践、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交流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