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 南京大力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承毅铭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 “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至关重要。 日前,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南京 “两会”上获悉,今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工业投资增长10%。 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5%。 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了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五年来,南京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实现 “双提升”。尤其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9.7%,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已成为南京的支柱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超过680亿元,120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1490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保持全省第一、跻身全国前列。集聚科技顶尖专家33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117名、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1280名,引领10894名青年大学生创业,21名企业人才入选国家 “万人计划”,在省类和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 设立中国 (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成功创建 “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成立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 “不见面审批”模式在全省推广并形成广泛影响,为全国提供了 “南京方案”。 今年,南京将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 “121”战略,推进 “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完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2018年,南京将启动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专项落地。建立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推动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确保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加快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15个高新园区管理机构和运作平台实质性运作,突出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制定高新园区考核办法,配套相关政策,为科技成果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熟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有效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加大服务支持和资源倾斜力度,把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实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平台,简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政策落实手续;鼓励离岸创新创业企业并购获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做强企业服务中心,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全年建设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00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不少于30家。
构建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加大科技财政投入,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在宁集聚,发展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进实施 “创业南京”英才计划、海外人才 “345”引进计划、中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和青年大学生 “宁聚计划”等重点工程,全力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端人才。进一步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优化人才落户政策,推动人才服务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90家以上。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双轮驱动”,推动 “4+4+1”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按照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的要求,全市要以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聚力打造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形成规模优势领先、核心技术领先、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创建全国质量提升示范区。加快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力争 “民参军”企业达到150家。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紫光集团存储器制造基地、中兴通讯智能制造全球总部等一批百亿级项目,推动台积电一期、FMC智能电动汽车等一批龙头项目顺利投产,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