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蕾
日前,南京 “两会”隆重开幕,各分组代表委员围绕高质量推进 “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展开热议,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此次讨论较多的话题就是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人才政策”等等。南京作为一个创新型城市,如何让创新创业的人才落地生根呢?市政协委员蔡晓军说,南京近年来在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创新创业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完成,因此要特别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引导和扶持,他们就像是星星之火,需要呵护和培育。” 市人大代表穆科明是从美国硅谷归来的一名创业者。2010年,他在南京创办了南京杰迈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拥有国际领先的CMOS视觉传感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他的目标是 “成为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航者”。穆科明说,他希望政府能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在具体运行中制定更多政策,对于 “创新创业”的企业,政府应深化对他们的支持和扶持,现在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对高端人才的政策非常好,可一个企业的发展,高端人才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应该还是中端人才较多,能否出台一些对中端人才的相应政策。 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对此,市人大代表申新军说,南京经济发展活跃,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时存在“喜大求洋”现象,部分中小企业存在 “落地”容易“扎根”难现象。申新军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对我市在行业细分领域属于 “隐形冠军”或 “行业小巨人”类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在落实 “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过程中,制定可行性具体化措施,加强政策倾斜。 在围绕 “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话题时,市人大代表朱志平说,他们公司从事气体废弃物低温液化回收设备生产,如今产值达到2.3亿元。南京正在推动 “4+4+1”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第一个 “4”中就有他从事的环保产业,这是南京环保行业的发展契机。但目前南京环保产业发展还存在瓶颈——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本地环保企业之间信息也不畅达。 “比如我们公司生产所需的零部件,都是从宜兴、无锡、浙江等地进货的。倒不是南京的制造企业没生产能力,而是信息不对称。零部件企业不知道我们设备商的需求,不敢贸然研发。环保工程企业也不了解本地环保设备商。此外,我们企业市场占有率是油气回收行业的 ‘全国第一’,参与起草了国标、省标,但是如今接洽大型项目还遇到另一个问题:拿环保工程需要建筑相关资质,要有木工、架子工等,这显然不是我们设备制造企业的专长。我知道南京轨道交通成立了协会,把产业链连通起来,这一方式非常好。期待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打造南京环保产业联盟,把散落的环保企业集结到一起,优势互补、抱团壮大”朱志平说。 市政协委员王继元说,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省会城市,拥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最难得的先天条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最强大的力量之源,有很多创新文章可以做。他建议,支持大企业根据南京市的产业发展需要建设行业性研究开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等服务。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本、市场带动作用,带动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发展,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创业孵化平台,吸引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开展创新活动,及时发现与大企业自身业务紧密相连的创业项目,强化大企业已有的产业生态系统。 南京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一直是南京的软实力。近年来,南京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9.7%,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已成为南京的支柱产业。如何讲好南京故事,打好南京文化的这张漂亮的名片?南京金箔控股集团党委书记江楠委员提出: “近年来,南京已规划了11个文创小镇示范区,而这11个文创小镇在规划、营造与历史活化方面,多以乡村文化为主题,而具有鲜明特色的 ‘产业文创小镇’在内涵的挖掘与转化方面还略显不足”。他说,一个地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创 “小镇化”应是建立文化互动的一大渠道,应受到我市城市规划部门的重点关注和政策倾斜。国际上都是可以把文创小镇立足于产业的,而不仅仅是乡土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的单一特质。例如:中国有四大金都:山东招远 (中国金都)、河南灵宝 (中国金城)、贵州黔西南 (中国金州)、江苏南京 (中国金箔城)。在城市规划的整体高度上,应考虑将此类知名文脉工业纳入 “产业文创小镇”的城市规划中去,把文创小镇的城乡规划一盘棋布局、通盘设计。同时,产业文创小镇的构建不但要大力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还应重点融合 “方便交通、地标设置、名相导引”等整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具有 “文创产业基地、旅游基地、文脉记忆、地方符号”特质的文创小镇深层次内涵价值。 关于制定考核民营文化企业效益评价标准,政协委员翟优提出建议:文化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衡量一个文化企业的价值,首先应该注重它的社会效益,论证该企业是否围绕国家和政府的文化发展目标和方向,为文化艺术服务社会、文化惠民和文化事业作出贡献,而不是只完全考量它的经济价值。我市有相当一批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文化企业,致力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他们的运营模式灵活,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做到了文化惠民,让南京文化走出去。为传播正能量,增加市民文化自信,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建议我市制定考核文化企业的标准,应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量,同时配套制定相关的政策,对社会效益有积极贡献的文化企业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考核的基础上,不能一刀切,对这些社会效益突出的文化企业进行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