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1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乳业十年巨变》报告,引起业内关注,唤起了人们的共同记忆:2008年中国乳制品污染“三聚氰胺事件”曾重创中国乳制品行业,一度引发许多中国民众不敢购买国产奶粉。十年过去了,时光来到2018年,中国乳业十年巨变,详情如何,且看中国工业报记者近日对业内权威人士的访谈。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锋白
自2008年发生 “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我国乳制品工业历经艰难困境,谷底爬坡,曲折崛起,现在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既是一个痛定思痛之后自我新生的过程,也是一个稳中有进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政府引导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个中的艰辛与求索、思谋与前行、悲伤与喜悦,乳制品业内人士最有体会,也值得其他产业界人士借鉴与思考。在 “三聚氰胺事件”十年之际,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国际乳联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原理事长宋昆冈,探讨这段壮阔的乳业发展历程,献礼中国乳业这十年。
确保奶源品质 企业素质重大提升
中国工业报:自200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产业在压力下历经波澜而前行,发生了很多变化,可否从若干方面总体概括梳理一下典型变化?
宋昆冈:2008年 “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我国乳制品行业整体发生了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从企业经营和产业结构两个层面来略见一斑。
在企业经营层面上,可以概括为夯实基础工作,做好 “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两个提升。
夯实基础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推进难度和资本投入都很大,重中之重是奶源的变化,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奶牛养殖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较早之前 “庭院式饲养、副业式经营”的一家一户个体饲养模式,转变为规模化的集中饲养。个体饲养模式下,饲养水平和产奶量低,奶源品质无法保障,无法有效防止安全风险;规模化集中饲养包括小区式饲养、规模化牛场和股份制牛场等形式,可以实现现代化管理,做到集中饲养和统一管理,确保奶源品质。饲养模式的变化使得牛场在兽医兽药、饲料添加剂、饲料等方面实现更加规范严格的管理,标准也更高,奶牛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不仅产量提升,而且效益显著增加,使得原料奶品质在源头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
二是生奶的收购和运输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从行业标准、政策落实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对奶站和奶车进行认证管理,并通过GPS定位,实施对奶车的动态跟踪,掌控奶车运输状态,确保运输过程中的生奶安全。
三是企业大力发展自有奶源。这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保障原料奶的有效供应和严格管理,确保奶源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全产业链经营,收获全产业链利益。目前,拥有自有奶源的企业比例已达到30%。尚未发展自有奶源的企业,一般采取饲养场托管方式,并与奶牛饲养场签订长期稳定的购销合同,对奶牛饲养进行长期的专业指导。
乳制品企业的硬件提升是近十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一个可圈可点的重大变化,是企业自身素质的重大提升。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先后两次换发生产许可证,每次换发都提升了对生产企业的审查和资质要求,对企业的硬件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乳制品企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强智能工厂建设,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品的生产工厂,基本上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建设的,厂区规划建设全部按照GMP的要求实施,生产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程序控制。为加强质量控制,乳制品行业专门从医药领域引进 “洁净区”的概念,以加强工厂车间的建设与管理。我国还要求婴配企业具备自检能力,建立完善检验化验室和研发中心。目前,婴配企业的检验设备先进程度和检验能力不低于国家级的检验中心,在常规理化、微生物、维生素和矿物质检验等方面能力突出。
在软件管理的提升方面,我国乳制品企业普遍采用现代管理制度,引入了ISO和HACPP管理体系,特别是婴配企业必须满足HACPP管理体系的要求,确保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近十年来,我国针对乳制品产业的一些列法规、标准和政策的实施,有效带动了我国乳制品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原料可溯源、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纠的监管要求,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
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兴企业稳步发展;行业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产品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产品功能和产品花色不断丰富,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乳业企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部分企业品牌挤入世界领先梯队。乳粉比例越来越小,年产量由前5年的160万吨降到140万吨;加糖奶粉越来越少,基本消失;全脂奶粉比例越来越小,由2010年的30%降到2016年的15%;婴儿配方奶粉比例越来越大,由2010年的48%增加到2016年的60%。液体乳比例越来越大,总量在增加。
新动力因素层出推动变革
中国工业报:数据显示,虽然面临困境,但十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迅猛,您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和动力要素是什么?
宋昆冈:行业迅猛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因此今后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必将会有更多更新的动力因素。结合过去十年来的历程,我想特别强调三个方面:
一是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力推动和有效引导是近十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迅猛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强大动力。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在乳制品行业发展、质量提升和恢复消费者信心等诸多方面更好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是乳制品企业在经历了行业性重大挫折之后,奋发图强,背水一战,不变革则死亡,后退则死亡,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企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乳制品企业带来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使得乳制品行业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行业。
质量监管密至不放过一个蚊子
中国工业报:乳制品质量一直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的生命线,综观十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质量建设实践和成效,可以概括哪些典型做法?
宋昆冈:我国在乳制品质量监管的法规、政策和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健全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涵盖了奶牛养殖、原料乳收购、乳制品加工、质量控制、市场监督、产品销售及广告宣传等各个方面,其中以 《食品安全法》、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及2010年以来国家卫计委陆续颁布的74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为典型代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婴幼儿乳粉配方注册的监管政策。下一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还将推动 “高标乳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标准要求。
目前,我国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包含了3个典型举措:
一是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检查。对每一个企业的体系检查均由7~8位资深专家负责实施,历时一周左右,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原料采购检验、生产过程控制情况、产品出厂检验制度落实、不合格产品管理、各种台帐记录管理、产品追溯和电子信息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等19项,检查结果如实向社会公布。体系检查全面而严格,甚至车间安全通道发现蚊子也会被点名通报。自2014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检查以来,已对90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开展体系检查93次,责令停产整顿企业16家,立案查处企业8家。
二是 “飞行检查”。在被检查企业不知道检查时间和检查内容、参与检查的专家不知道去哪里检查和检查什么内容的情况下,对被检查的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实施检查,形成对行业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一种震慑效应。
三是产品抽检。从2014年开始,产品抽检的力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16年,全国乳制品监督抽检共计41035批次,合格率99.6%;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2532批次,合格率98.7%。2017年前三季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共抽检乳制品1169批次,合格率99.6%;全国地方共抽检24259批次,合格率99.3%。2017年1~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2432批次,合格2425批次,合格率99.72%。
我国乳制品十年整改提升的效果集中体现在乳制品产品质量提升上。回首十年发展历程,可以说,在国家监管和企业努力下,我国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产品之一,我国乳制品工业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食品制造业。
十年销售收入大增145%负面影响渐远
中国工业报: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与乳制品质量密切相关,您如何评价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宋昆冈:目前,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质量持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可从国产乳制品销售收入的变化中体现出来。2008年,全行业销售收入1431亿元,乳制品产量1811万吨,其中液体乳1525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约35万吨。2016年,销售收入3504亿元,乳制品产量2993万吨,其中液体乳2737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约80万吨。与2008年相比,2016年这四项数据分别增长145%、65%、79%、129%。
我国乳制品工业自身的发展成就也为消费者增添了信心。2008年时,我国乳制品行业存在标准缺失、监管力度不够、原料乳质量低、奶牛饲养水平差、建厂无规、市场无序、乱抢奶源、掺杂使假等问题,这也正是导致“三聚氰胺事件”的根本原因。现在我国乳业已经成为法规标准体系完善齐全、执行有效,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管理规范严格,乳制品生产持续增长,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的现代化食品产业。产业自身的这些重大变化是重新赢得消费者信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目前,不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质量恢复信心,政府主管部门和产业界对国产乳制品质量更是充满信心。可以说, “三聚氰胺事件”的负面影响早已成为过去,我国乳制品质量早已掀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我国乳制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乳制品质量监管、三品战略等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在消费升级的促动下,我国乳制品行业将迈向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也将更加坚定。
国际化发展成为新亮点
中国工业报:十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在谋求国际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什么成效,前景如何?
宋昆冈:我国乳制品行业十年整改提升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乳制品企业实力增强,有能力培育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有实力走出国门,发展成为国际性跨国公司。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口乳制品250万吨左右,进口货值接近9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销售总收入的20%左右。如此巨大的进口规模以及原料奶采购的国内外价格差,催动着乳制品企业积极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一批乳制品企业响应 “一带一路”号召,开展全球化布局,使得乳制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我国食品领域的一个新亮点。目前,伊利集团、蒙牛雅士利、光明已在新西兰建设生产基地,圣元已在法国建设生产基地,澳优已在荷兰、澳大利亚建设生产基地,飞鹤已在加拿大建设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这些生产基地提升了当地的收入,带动了当地就业,有比较好的声誉。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去圣元位于法国的生产基地考察时,当地业内人士称该生产基地是欧盟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质量最好的加工厂。
在国际排名上,目前伊利已在世界排第八位,蒙牛是世界第十位,开创了我国乳业发展的新高度。今后,我国乳业的国际化发展必将进一步扩展,并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