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
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体系,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达成建设 “一带一路”的必由之路,这“五通”是相辅相成的整体。政策沟通是共商的重要环节,国家间的政策沟通也是达成 “一带一路”成果共享的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五通”中的民心相通至关重要,是实施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民心相通需要人文交流,消除隔阂,文化互鉴,提高认知。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是 “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同样也是合作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应长远规划,及时总结,勇于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同样,参与建设者众多。我们应从宏观和微观、现实和长远,这一对空间和时间的经纬度来探索和解决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一带一路”建设应着眼于构建更加公平、平等的有管理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有关国家参与建设 “一带一路”总体目标是,通过双边、多边、区域等互联互通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建设基础设施来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我国与已签署共建 “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在合作政策对接时,应推动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贸区,以点带面,探索形成新的区域、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框架。 (二) “一带一路”建设的抓手是产能转移。中国立足 “引进来”和 “走出去”,扮演着部分产能对外转移和国际研发重组合作的承接,这一举足轻重的角色。国际产业链正在重新布局,我们在走向产业链上游、高端的同时,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应有序、合理地向外转移。产能转移不能简单考虑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减少生产成本,更应考虑开发市场,尤其是要着重注意规避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 (三)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中非合作理念可作为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政府的指导作用应加强,尤其在产业、金融等宏观政策方面把好关,做好前期调研、信息沟通、危机处理。同时要组建为实施 “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和保障体制及机制。 (四)对外产业合作应遵循梯次转移,我国要保持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产业空洞化的覆辙。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已有完整的制造业和工业生产体系,但同样存在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产业转移应有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由东往西、由内往外、由近致远的有秩转移。 (五)推动 “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是倡议国,同样是主导者,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和先进文化。依托中国的硬实力,多做事,做好事;发挥中国的软实力,聚人心,创伟业;发挥中国的 “巧实力”,破邪说,正视听。加强人文交流是 “一带一路”建设得以成功的必由之路。 (六) “一带一路”建设是互利共赢之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加快实现工业化,在 “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中,我们有义务,也有需要,帮助欠发达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尤其与非洲资源性国家合作开发时,应考虑帮助当地资源开发和资源初级冶炼加工,创造就业,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开发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 (孙树忠 作者系原中国驻摩洛哥王国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