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产融合作备受推崇
■ 李伟 邢天添 宋晓旭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工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伟大转变。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如钢铁、家电、造船等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的50%以上。第三阶段,也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将进入 “两个强国”建设的阶段,将从工业大国进入工业强国的行列。在这一阶段,金融将成为主导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产融合作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加快推进产融合作是当前顺应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需要的经济发展政策,对于促进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不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和金融业应对种种挑战的重要手段。
产融合作内涵丰富
产融合作是指在遵循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原则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引导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通过信息、资金、服务、管理等要素相互对接合作,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基础,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为目标,实现产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一种组织格局。 产融合作是国家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在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推进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平衡有序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统筹协调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产业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国家竞争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产融合作的参与主体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目前,产融合作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银企对接融资平台、风险资金池、风险担保机制;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公司债、财政贴息、出口信用保险、再保险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以融合方向划分,可以分为从融到产和从产到融;以具体渠道划分,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产融合作是必然选择
产融合作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在向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做大做强的需求强烈,同时金融机构寻求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产融合作能够实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多方共赢。 第一,当前产融合作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有近1万家,中型企业约3.5万家,规模以上的小企业30多万家,资金需求量大,急需通过金融之水,融通企业发展之路。同时,大型企业核心企业熟悉行业和企业特点,在加强监管风险的前提下,开展产融合作有利于创新金融服务内容和模式。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在获得了对重点企业的重要业务后,金融业务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瓶颈期,支持核心工业企业推进产融合作,有利于金融服务的转型升级。 第二,产融合作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一直以来,由于产业和金融业聚焦于各自领域,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途径和机制,对对方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缺乏准确的把握和了解,无法实现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产融合作可以实现宏观政府层面和微观企业金融机构层面的互联互通,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对政府来说,可以发挥了解行业企业、熟悉产业政策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引导金融资本精准高效配置。对金融机构来说,能够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实现对企业的精准支持。对企业来说,可以将融资需求通过信息渠道及时传递给银行,减少企业自身贷款信息获取难度,帮助企业及时获得贷款和金融服务。 第三,产融合作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推动力,是大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建设制造强国,需要通过深化产融合作,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促进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向制造强国重点产业和领域集聚,以此形成建设制造强国的强大推动力。产融合作可以助力实体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主业发展,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强抵御竞争风险实力,提高竞争实力。 第四,产融合作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金融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实体经济健康稳定是金融安全的保证,只有建立在健康实体经济之上的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离不开政府、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及中央和地方的积极配合、协同互动,共同深化产融合作。
产融合作实践深入推进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大金融对制造强国建设的支持力度,给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按照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2016年3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政府部门紧密合作,有序推动了我国产融合作开展实施,各地、各企业、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融合作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好的路径和模式。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顶层设计,总体部署工作开展。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金融与实体经济是互促共生的关系,没有产业支撑的金融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走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盘棋。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由工信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制定银企对接方案,推动产融合作。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部署为开展产融合作提供了根本指导,并对深化产融合作进行了相关部署。 其次,搭建产融合作对接平台,促进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通力协作,促进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入,既有效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了产业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等各类资源的有效对接。目前,各地建立了工信、财政、金融监管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产融合作平台。例如,江西、贵州等9个省市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融资需求网上申请、及时汇总、分类整理、及时推荐,提高了银企对接的效率。 第三,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精准支持产业发展。通过推动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制定精准的差异化信贷政策,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培育战略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机构对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点领域、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他重点领域实施了信贷精准投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产业需求以及科技型企业、初创型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商标权、碳排放权、订单、仓单、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服务。四川省推出 “科创贷”、 “成长贷”、 “壮大贷”等产品,支持科技创新;河南省内多家银行为小微企业定做了 “茶益通”、 “起重贷”、 “厂房贷”等数百种融资产品。 第四,建立融资需求清单,促进银企对接合作。当前,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现状,通过建立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促进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信息对接。据统计,目前已有18个省市通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汇总了超过几十万家企业和十几万个项目的融资需求。在加强银企对接方面,发挥政府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优势,各地政府组织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了项目洽谈会、银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第五,开展城市试点,探索产融合作有效模式。为推动产业和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2016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印发了 《关于组织申报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通知》 (工信部联财 〔2016〕237号),组织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旨在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产融良性互动、共生共荣提供样板;2016年底,正式发布了北京市海淀区等37个“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名单。据统计,这批试点城市聚集了我国重要的工业资源,经济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金融资源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城市类型多样,有利于探索多种产融合作模式和各类综合政策组合效果。目前产融合作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试点城市都已建立了市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了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第六,发挥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用,持续推进产业链金融。产业链金融具有广泛性和信用强的特点,基于供应链交易所产生的资金融通,业务真实可控,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一批世界级的大企业集团成长起来,布局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制造业大企业集团的重要战略选择,核心大企业集团正在登上产业链金融的舞台,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24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法人机构,全行业累计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涉及金额约5079亿元,为小微企业累计提供融资支持1392亿元。 第七,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债权、股权融资,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2016年,工信部与上交所签订合作备忘录,组织动员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上市融资。据统计,2016年以来,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占比分别达57.8%和79.6%;制造企业在上交所发行公司债近2900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备案357个,发行总额4462亿元。2017年,工信部与证监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第八,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增强政策有效性。在推动产融合作过程中,各地通过贷款贴息、融资费用补贴、建立贷款风险资金池等多种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政策协同,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比如,四川省建立了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设立 “园保贷”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并在全省各市州进行复制。此外,各级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方式支持产业发展,这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各级政府出资设立的面向工业通信业领域的基金约数十支,基金规模超过数千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