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 “绿”色产品中的艳丽“红花”
——记全国人大代表、大连重工焦炉机械设计院副院长孙元华
■ 通讯员 周巧云 中国工业报记者 高荆萍
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角色的转变对眼前这位着装素雅、但不失女人味的女性来说,不比她破解一个复杂的尖端技术容易多少。在到省城集合、踏上进京开会路程的前一天,记者有幸抓住了百忙之中的她。一改往日开朗活泼的性格,眼前的孙元华显得有些深沉、内敛, “淡化荣誉,沉淀责任”是整个采访中她讲的最多的一句话。 孙元华,大连重工焦炉机械设计院副院长,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这个 “不让须眉”的 “巾帼”,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推动了大型焦炉机械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大大缩短了我国在该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在高端装备制造走向绿色、环保、智能化的进程中,似一朵艳丽的花朵,点缀着芬芳的满径。
机遇——垂青于有备者
焦炉机械是冶金行业的关键设备。自1954年我国第一台侧装煤推焦机诞生起,迄今为止,大连重工为国内外冶金行业提供了700多套焦炉机械,一直占据着该领域的 “霸主”地位,至今国内没有对手,国外同行刮目相看。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合资合作到自主研发,一路引领着该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绿色、环保、智能化装备发展的强劲势头,为从事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孙元华提供了广阔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004年,大连重工与世界最强大的德国一家制造焦炉机械的公司承接了两台太原钢铁公司的7.63米焦炉机械设备,这是大连重工载入史册的里程碑式产品,开创了中国大型、高效、环保和高可靠焦炉,机械生产制造、安装调试的先河。孙元华凭借以往的业绩,担任了这个项目主任设计员和主调。按合同要求,设备安装时的电气部分由德方主调,中方协助。意外的是因为用户要提前 “出焦”,留给电气的调试期由12个月缩短为5个月,德方无法满足工期要求,谈判的结果是德中角色互换,由中方主调,德方协助,重担落在了孙元华的肩上,职场的第一大战役由此打响,从此开始了孙元华事业上的奋进拼搏。 调试期间孙元华几乎每天干到下半夜,囫囵睡上几个小时后又匆匆赶到现场。天气再热也不敢多喝水,因为上厕所要走10多分钟的没脚土路,但她却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沉重的压力。她对记者说,能遇上这样大项目的机遇是她一生的幸事。她如饥似渴的吸吮着外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外方对技术的严谨性和工作作风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5个月后,设备按期交工了,热试车一次成功,性能高效、环保,自动化程度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首屈一指,但孙元华没有离开,为的是保证产品运行后出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从春到冬,在太钢9个月的时间里,孙元华除回家一次换了 “行头”外,安全帽、工装、外加一个 “抵御”施工现场飞扬的尘土和焦化厂特有的煤气味的大口罩是她不变的 “装备”。这对于一个年轻爱美的女同志,其 “残酷”是可想而知的。 就是这场近于残酷的 “磨砺”让孙元华出了“彩”。太钢两套7.63米焦炉机械成功投产,使大连重工牢牢站稳了在国内焦炉机械市场的领先地位,安装调试媲美国外同类产品。如果说这两台产品孙元华的设计图纸德方要一张张签审,而紧接着首钢一期4套产品的图纸,外方则全部免检。后来的梅钢和鞍钢的7米焦炉机械、河南首山7.63米捣固焦炉机械,等等,这些均是国内顶尖大型焦炉机械,其电气系统的设计方案多出自孙元华之手,而多数为完全的自主研发。
自信——源于底气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领域的更新换代比电气更快了。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再到无人操作,大连重工对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而在这些传统产品中,冶金装备居首位,焦炉机械则又是冶金装备的 “重头”,因此孙元华和她的同事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肩负着冶金行业振兴与发展的重任。在无数个用户现场,面对一个个陌生而复杂的问题,孙元华深感到自己经验和知识的不足。 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企业为她搭下一个很大的平台,从1992年入职,孙元华到过的安装现场不计其数,更难得的是企业先后三次送她赴德学习,最长的时间是一年,这一切都为她成为 “最强大脑”注入强大的营养。但理论知识需要她自己 “充电”。因此早在10年前,她再次迈进她的母校——大连海事大学在职深造。当时的她已经成为业务骨干,又是儿子读书的关键阶段,在家里家外分身无术的情况下,她凭着坚韧的毅力和超人的精力,不仅完成了电气工程硕士的学业,还自学了VB、C++、数据库等编程语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充电,使她在工作中的底气更足,在国内外焦炉机械电气系统领域也更加游刃有余。 沙钢的两套设备电气系统的硬件部分首次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位移传感器转换模块,联动试车时,电气系统发生了严重故障,致使设备无法正常交工,公司连续派去数拨人马都无功而返。用户为此压了4000多万元的质保金,甚至提出要用这个款项购买进口电气元件替换自制。情急之下,领导让孙元华放下手里正在开发的新项目,赶赴现场。经过两天的现场勘查,孙元华准确判断问题出在电气系统最难处理的屏蔽干扰上,她指挥现场安装人员买来原材料,对转换模块装置进行重新焊接改造,问题迎刃而解,20天后,火红的焦碳出炉了。 孙元华挽救的不止是大连重工在用户中的信誉和4000多万元的质保金,更重要的是保住了替代进口的创新成果。此后,大连重工制造的焦炉机械设备全部采用自主研制的位移传感器转换模块,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孙元华的创新成果一个接一个:独立开发的 “智能化焦炉车辆设备远程监控管理平台”,使调试人员不用去现场,坐在家里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即可观测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远程调试、维护指导,目前核心单元 “专家故障诊断系统”已被嵌入到平台系统中,并应用到其他用户现场;她主持完成的 “大型焦炉机械无线局域网规划及研究”、 “国家863项目新型液压交换机软硬件电气系统”等新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她还将焦炉机械远程无人化操作成果 “嫁接”到小型斗轮机上,工作人员在中控室以局部参数干预的方式实现斗轮机全程无人化操作。 这一切,源于孙元华不断充实的 “底气”。
情商——决定成功的内因
如果说一个人的智商是决定你对手的高低,情商则是决定输赢的内因。一个女性,能在重机行业电气自动化设计领域这个男性世界里脱颖而出,其智商之高是不容置疑的,但采访中,孙元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高情商。 孙元华打开手机给记者看,当得知她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时,她用户的朋友圈里的祝贺微信 “爆了”, “他们好像比我还激动”,孙元华有些羞涩的对记者说。 这种 “激动”源于她把用户当做 “衣食父母”的理念。在长期与用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孙元华把女性特有的细致、耐心揉入到工作中。除了正常的工作外,她常常在半夜接到用户的求助电话,如果是当时能说清楚的,她不厌其烦的传教,实在讲不清楚,第二天到单位再想其它办法。十几年来,她对用户的求助是“有求必应”,不管是 “公方”的还是 “私人”的,只要牵涉到工作,用户的事就是她的事,很多用户把她当成 “哥们”。 有一次,她代表企业去谈一个意向合同,按照惯例,一个合同的价格要经过几个来回,可没想到的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看到是孙元华带人来的,笔一挥,签了!搞得连合同章都没带的她 (他)措手不及,只得临时草签一个合同。太钢曾把她当成 “自家人”,出资派她和太钢人一起赴德培训。 “高情商”赢得的 “好人缘”也是孙元华成功的内在因素之一。 作为设计院里的 “元老”,孙元华带过的徒弟不计其数。在一次孙元华和陈宏宇 “名师带高徒”答辩会上,听了孙元华的发言,看了她用手机拍的数十张陈宏宇在现场的工作照,一位观众被深深感动地说,孙元华哪里是带徒弟,分明是妈妈在教孩子啊!这样的爱心怎么能教不好徒弟呢! 孙元华是学术带头人,也是科室负责人,她把科里的年轻人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经常跟他们分享自己在现场的经验和体会。分配任务时,不仅指出关键节点、注意事项,还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干活,所有设计方案她都亲自审查,避免失误,督促他们尽快成长。 通过攻关小组、劳模结对子、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孙元华先后培养了14名优秀电气专业设计人员,有5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相信大连重工将有更多的 “孙元华”与她一起共担装备制造振兴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