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湾区经济是在现代工业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以先进港口交通为基础的现代交通体系作支撑,凸显科技资源集中优势,以产业集约式发展和现代金融、贸易中心地位为特征的现代城市产业经济集群。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表示,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正是加强湾区区域大合作、大融合的良好时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促进两岸五地创新经济区协同发展。
卢传坚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09年完成的 《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把 “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广东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在2017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4月7日,国家发改委制定印发了 《2017年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2018年1月26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何宁卡透露,目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顺利起草完成,预计有望在近期获得批准实施。毫无疑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希望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成未来的世界第四大湾区、高度繁荣发达的世界级城市集群以及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卢传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业融合、突出创新。粤港澳全面提升合作水平,深化投资贸易、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教育人文、自贸区建设等领域的互利合作,推动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港澳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和人才合作示范区,引领区域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动能转换。同时,粤港澳在资源条件、发展优势和产业布局中各具特色,长期地缘经济联系的磨合形成了很强的互补性,湾区经济的整体性功能逐步显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正是加强湾区区域大合作、大融合的良好时机。
卢传坚表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促进粤台港澳闽两岸五地创新经济区的协同发展,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更加深远的政治战略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增长极为动能,拉动粤东南和闽东南以及台海经济圈的联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信息、金融、人才、创新技术和现代贸易、先进服务业,以及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的发展优势。结合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强劲技术需求,粤东南、闽东南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与内地的广泛联系,加强以外向驱动为导向的产业转型升级。港台均有较强的产业创新发展技术基础、技术转化能力和转化利用经验,可以探索在闽东南和粤东地区建立台海、粤港澳创新产业技术转化联合试验区,发展园区带动型集约式经济,把科技资源、资本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资源整合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为两岸五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和活力。同时,通过辐射影响作用,带动湘、赣、黔、桂、琼等整个华南地区的资源和市场融合,协调发展。
卢传坚认为,东南沿海,历来有较强的外向型通商型经济特征和文化交流惯性,文化源流和生活习俗互相交融,具有较好的融合基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水平逐步接近港澳台地区,在发展基础和财富积累方面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完全有条件发展创新型经济。两岸五地拥有较为发达的天然良港和城市群落,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分布地带,重新启动四个特区作为创新发展试验区,基础条件扎实,实践带动性强。推动产业发展要素流动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一定会为区域整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实现共享共赢,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