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卢江:筑牢食品安全屏障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筑牢食品安全屏障,不仅关系到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也是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卢江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因此,要更加注重监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力求 “用科学数据说话”,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卢江分析了食品安全现状,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和科技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及其技术支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针对如何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筑牢食品安全屏障建设,卢江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科学研究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水平,应坚决从源头上、体制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整合现有国家级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机构,建设统一、全面、权威、科学的国家级食品安全科学研究院 (科研事业单位),负责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标准建设和食品安全有效治理真正起到 “一锤定音”的作用夯实基础。 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技术支撑领域的人力资源投入,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引进和培养食品安全技术支撑领军人才。更加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素养和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集成发展和技术人员能力建设。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立科研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出台食品安全科技人才的岗位激励政策,逐渐依靠政策调整人才布局失衡和解决人才流失等问题。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网络建设和融合发展。建议由专门成立的国家级食品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统筹部门、地方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创建食品安全科学技术联盟,编织食品安全技术工作网络,进而实现食品安全技术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协同研发,快速提升我国食品技术支撑力量和能力水平。同时,建议加快推动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环境安全、生态安全、膳食营养、疾病防控等学科统筹发展、协同治理,加快形成 “大食品安全” “新食品安全”的格局,不断开创食品安全工作新局面。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建议配合我国外交大局和 “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既融入国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和治理体系,努力为世界食品安全治理、国际食品贸易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要从食品安全技术人员出国政策和参与食品安全技术支撑的国际组织活动等具体措施的制定上下功夫,在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大数据应用共享、提升话语权等方面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