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热点问题牵动纺织工业全局
在2018年纺织行业 “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和纺织代表、委员们为解决纺织行业、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提振纺织行业发出了积极的声音。 回望2017年,纺织行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内需市场增长平稳、运行质效平稳向好。在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纺织行业面临的牵动行业全局的十大热点问题,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关注点。
热点一:重启行业认知
纺织服装产业基于传统行业与低附加值、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印象锁定,在融资、吸引人才、品牌建立、商业渠道建设,以及其他政策扶持等方面都面临了被价值低估的不公平待遇。 然而,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中国纺织工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文化需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中国经济发展抗风险的安全池,是平衡中国国际收支的重要支柱,纺织行业的转型、发展与提升,需要政策予以更持续、更有力度的进一步扶持。 建议:一是对纺织服装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发展贡献与行业定位进行再定义,加强行业品牌形象的积极塑造与重点宣传;二是对纺织服装行业取得的高质量发展,加强、鼓励相关基础研究与动态监测。
热点二: “一带一路”倡议与 “走出去”
目前,中国纺织产业已进入全球布局阶段,根据商务部统计,2003至2017年,中国纺织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88.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8.91%,占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7.61%。其中,纺织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55.7亿美元;纺织服装、服饰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3.2亿美元;化学纤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2亿美元。 2013年以来,随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纺织产业对外投资增长也明显加快,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纺织产业对外投资合计金额超过40亿美元,占2003年以来的总存量的53.28%。 2017年,纺织行业对外投资出现明显下降,全年境外投资金额11.8亿美元,同比下降55.5%。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相关部门 (发改委、商务部和外汇管理局)为了维护外汇储备采取的史上最严格监管措施。 建议:一是支持纺织业在 “一带一路”重点国别打造标志性项目;二是在行业努力提高境外投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呼吁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纺织业海外利益保护,三是做好境外投资相关统计分析和政策建言工作。
热点三:成本减负
目前,纺织行业成本过高问题依然突出。纺织行业综合制造成本在国际比较中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国内电价偏高,是越南、美国等地的近2倍。在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用电大量替代用工的情况下,高电价问题更加凸显。近年来,纺织行业受成本高企影响,参与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出现了国际市场份额流失、投资向境外转移等趋向。纺织企业努力通过生产效率提升,化解工资持续上涨、棉价长期高于国际市场等成本压力,电价过高问题仍亟待解决。 目前,中纺联在服装、家纺、印染、针织、棉纺和化纤等6个领域展开了成本分析模型的试点。以此为研究基础,加快探索梳理成本结构,监测成本波动趋势,建立成本高企的预警机制,为争取行业减负的政策扶持提供实证依据。 建议:一是持续推进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二是持续推进税费体制机制改革;三是持续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四是加大对行业成本结构分析、构建成本风险预警体系的基础研究支持。通过建立成本监控的有效数据模型,助力行业与企业获得成本企稳的发展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热点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但是,在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纺织行业长期面临环保部门监管手段单一的问题,仅简单以关停、限产、禁止环评等方法进行监管,缺乏投资引导、技改支持等正面措施;有些地方不区分企业情况,采取地区性整体停产的监管方法,造成纺织企业生产、投资活动受限,成为纺织全行业平稳、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 废旧纺织品和服装数量呈递增趋势,目前大部分废旧纺织品以掩埋焚烧的方式处理,不仅浪费资源,还易造成环境污染。废旧纺织品再利用存在回收体系不健全、分拣再利用等关键技术缺失、再生产品品种少、品质低等问题。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业发展潜力大,再利用后可用于家具装饰、服装、家纺、汽车工业等领域,长远来看,产值能达到千亿级别,能够部分解决大量进口原料和存量未利用之间的矛盾。 建议:一是改进环保监管措施,二是鼓励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三是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体系,四是现阶段着力解决以下两个突出问题:缓解染料价格大幅波动对纺织工业健康稳定运行的不利影响;在控制总量的条件下,不宜过分提高排放标准的浓度限值。
热点五:智能制造
纺织工业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和智能化产品三方面内容。可以看到,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力系统正经历全面升级。劳动者方面,随着行业工作复杂程度提升,劳动力竞争优势正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生产工具上,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劳动对象方面,数据成为重要资源,纺织材料价值含量不断提升,性能、功能、性价比、可获得性、经济型、环保性持续改善。创新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建议:一是对工业体系内各行业公平对待,鼓励传统产业走智能制造创新之路。保护纺织服装企业智能制造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路线多样性多元化;二是加强对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相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三是结合地方政府配套,针对基于产业集群的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四是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的针对纺织服装智能制造领域紧缺人才的第三方培养培训工作。
热点六:精准扶贫与发展均衡
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先行行业,纺织工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行业区域分布特征使得产业转移能有效促进沿海与内地资源对接,激活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潜力,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地区脱贫。以新疆为例,下一步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将聚焦在就业和扶贫工作上,特别是要与南疆22个贫困县精准扶贫工作挂钩。 与此同时,近年来,纺织产业转移进度明显放缓,东部企业的转型升级投入再度成为行业投资增长主动力,中西部转移投资项目出现停滞,资源、成本、政策、体制等均是影响因素,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急需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因地制宜进行必要调整。受国内制造成本高企影响,纺织企业境外投资快速增长,虽然表明企业跨国资源配置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在国内投资减少也对产业整体布局效率及转型升级进度产生直接影响。纺织行业急需建立国内外协调互补、区域间分工互动的产业布局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布局基础。 建议:一是在重点产业集群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把解决就业、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科学规划、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大力推广“农户+卫星工厂”模式;三是倡导均衡发展,还包括积极构建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生态。
热点七:产融结合
纺织行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无法解决,国家支持实体经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未能有效落实,银行惜贷、利息大幅上浮、收取贷款服务费、要求定期转贷等问题始终存在。 与其他行业相比,不论是债券发行金额还是沪深两市企业的总市值,纺织服装行业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行业产融结合不充分有政策执行不到位、社会认知有偏差、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原因,也有行业企业对资本运作不熟悉、对金融工具使用不充分、对金融创新参与不及时的因素。 建议:一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督指导,落实好国家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扶持政策,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资金保障。建议政府规定金融机构结合纺织企业实际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于符合资信要求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以及项目投资需求,给予充分的信贷支持,包括足额、无附加条件放贷,给予合理利率,禁止贷转存,取消不合理收费等;二是支持纺织企业多途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纺织行业,扩大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发展各种行业性融资平台。
热点八:棉花管理体制
中国棉花市场受进口配额限制,内外棉价存在价差,东南亚、印巴等国依靠原料优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大力发展棉纺产业,抢占了中低支纱线市场份额,中国棉纺产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国内产能向国际市场转移趋势明显,导致中国纱线尤其是中低支纱线进口量较大,尤其在棉花内外价差加大时增加明显。 就目前实际情况看,中国棉花价格的波动除受市场需求影响外,仍然受到棉花政策影响。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促进了棉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但仍然存在配额管制等相关政策的限制,棉花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实现国内外棉价接轨、棉花资源自由流通,是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议:一是继续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实行量与质协同,实行优质优价,为国内棉纺企业提供所需性价比高的棉花原料;二是有关部门调整棉花政策,放开对进口配额管理;三是内外棉价差控制在1500元/吨以内,一旦临近,以市场化手段,立即启动保护国内棉纺企业棉花原料供应机制;四是支持与中国棉花协会积极沟通,建立上下游可接受的国内棉价质量升贴水机制,支持中棉行协可择机根据棉纺企业意见发布棉花升贴水建议表。
热点九:纺织行业贸易救济
根据商务部贸易救济预警系统数据,从2000年至今,在WTO规则下针对中国纺织工业产品发起的两反一保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案件共65起。2017年,中国纺织行业遭受贸易救济调查立案共3起。2018年以来,印度和墨西哥又分别对中国的亚麻纱和聚酯短纤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相比之下,中国主动发起的纺织服装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少之又少,从2000年至今仅8起,主要为针对腈纶和氨纶的反倾销调查。2017年,中国没有主动发起任何纺织业贸易救济调查。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2017年印度单方面提高纺织品服装进口关税对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建议:一是重视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不利因素;二是重视来自印度纺织领域的不公平竞争,积极应对不合理的贸易救济调查,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热点十:品牌建设与文化自信
在品牌建设与渠道建立方面,本土服装品牌在传统商业渠道依然面临较高的渠道成本。在品牌建设与文化自信方面,纺织服装作为文化载体和时尚表达,离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目标要求依然有差距,行业内文化资源的应用与推广程度不高,消费市场培养力度不够,中国时尚话语权与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在责任建设方面,行业对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需要加强。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依然面临挑战,假冒伪劣的个别现象对行业消费环境形成了破坏,赊销行为对供应链诚信与产业协同造成了一定影响,信息时代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亟待探索。 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纺织非遗多达百余项,倍受国家及行业关注与重视,但是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还缺乏产业化、市场化的有效机制。 建议:一是规范商业渠道环节乱收费的现象,降低渠道环节成本压力;二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环境;三是对中国国产品牌进行大力宣传,加大传播中国本土文化价值精髓的力度,在消费层面培育审美自信与文化自信;四是加强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五是有效防范网络寡头形成渠道垄断,促进纺织品服装销售中的反不正当竞争。 (本文由中国工业报编辑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2018年纺织行业 “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