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装备国企效益背后
■ 纪 越
从2006年开始,国内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9年超过1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设备总产量的50%以上。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13.6亿千瓦,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从2008年开始,国内变压器年产量连续7年超过10亿千伏安,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为57.8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力装备制造大国。 不久前,工信部发布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到2025年,电力装备将和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成为技术创新的引导者。
电力市场环境深刻变化
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电力需求增速同步降低,电力市场供给相对宽松。电力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第三产业、居民用电的占比小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煤改电等新的消费快速增长,而曾经的高耗能重工业拉动的高负荷在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0.5%,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为30年来新低。而国内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到创历史最高水平的15.1亿千瓦。需求增速的下降加剧了中国电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其中2016年产能过剩达到35%。 其次,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改变着产业原有生态系统。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分别下达11个省份有关 “十三五”煤电投产规模的函。共涉及83个煤电项目需停建或缓建,合计10010万千瓦。与此同时,国内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已经形成趋势。国内核电、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连续几年增速居全球前列。这些都对传统电力装备企业提出了转型要求。 再其次,国内水电电源点开发殆尽。国内东部水电开发殆尽,中部所剩无几,西部雅鲁藏布江流域、怒江流域因环评放缓节奏,水电开发黄金期已进入后期。因此,业内许多企业人士表示,今后国内市场主要表现为存量发电企业更新升级的需求方面,而中国电力装备未来的希望在非洲,在南美。
装备工业须强身健体
数据显示:2017年国企实现利润16651.2亿元,比上年暴增52%。但细加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利润主要源自钢铁、采掘、有色、建材等中上游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这更多是受益于供给侧收缩导致的利润再分配。 应该说,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期,基于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背景,国内装备工业将面临如何强身健体这一核心任务。 事实上,目前在装备制造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呈现出收窄态势,即使是产业竞争能力较强的电力装备也难例外。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中的总资产报酬率和加权净资产收益率给予印证: 2014年至2017年三季度,上海电气 (601727)两项指标分别为3.9157%、3.7428%、2.9176%、2.101%和7.65%、5.56%、4.94%、3.82%;东方电气 (600875)两项指标分别为1.7501%、0.6187%、-2.2952%、0.582%和6.92%、1.94%、-8.07%、2.02%;由哈尔滨电气集团控股的*ST佳电 (000922)两项指标分别为0.2264%、-14.1896%、-16.9394%、1.8488%和0.37%、-21.35%、-26.43%、3.62%。 由上可以看出,被认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些产品并不足以取得经济的附加值,即使是位于国内制造业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其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亦呈现出低位持续下滑态势。 事实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三家集团公司均开展了战略变革、管理变革和国际化经营变革。三家集团均积极在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实施重点布局,力求通过增加海外机构,深耕目标市场的方式,大力拓展能源建设类海外工程业务。 不过,考虑到过去南车和北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加之电力建设企业扎堆 “出海”的事实,国内企业是否会在海外市场再上演一轮大戏呢?
结构优化问题无法回避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生命周期。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电力行业经历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期间,行业年增速保持在12%左右,自2012年增速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期。应该说,国内电力装备的深度整合是箭在弦上。 事实上,在工业发达国家,当电网建设基本完成后,其市场化的产业整合从未停止。目前在欧洲和北美,只有西门子、ABB、阿尔斯通、GE等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核心制造、咨询设计、技术研发和增值服务等方面引领着产业发展。 显然,国内电力装备特别是国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提升的单一维度,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当然包括主动性的产业整合。 原机械部常务副部长陆燕荪指出,我国电力装备创新不足,原因主要是创新力量太分散。研究院、科研机构市场化,使我国创新力量开始变得分散,整体创新能力难以满足我国电力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国家应该把创新力量整合起来创新。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分散的国企研发力量进行重新整合同样是必要的。那么,国有电力装备制造资源的战略性重组包括全方位实施国际化战略是否同样需要实施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