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 建设高水平实体经济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2018年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一大热词,也是政协委员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相关体系不仅包括供给体系质量,还涉及环境、民生等方面,最终体现在人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则提出四方面判断因素:一是经济增长从资源投入转为高技术人才和企业家投入;二是绿色增长;三是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四是增长成果分配更加公平公正,消除或降低区域间、行业间差距。
建立新的坐标系和政绩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指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而且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短期调控,而且更注重持续增长动力;不仅着力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而且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不仅立足于政策层面操作,而且更依赖于改革行动加以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建立起新的坐标系和政绩观。党的十九大以后,全国很多地方想 “大干快上”,认为这样做才算得上有所作为。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高质量发展要做的,就是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些事都很不容易做到,如果把这些事做下来、做成功,就需要更强的能力和创造性,需要有更大的作为,有更大的和过去不一样的本事,做成以后也会更有成就感,而且是更好的政绩。
振兴实体经济是核心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指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南存辉则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看投入产出比。因此,要紧抓 “质量效益”这条主线,并在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结构以提升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 (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把发展高水平的实体经济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主题,抓住未来几年的历史关键期,实现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突破。优化营商环境要以打破垄断为重点,特别是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念沙认为,企业应该做好提升管理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三件事。在提升管理质量上,企业要有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在提升产品质量上,企业需要不断考虑如何让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要从创新和设计上逐渐转型。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任何一家企业都有产品,在产品的制造过程、销售过程和客户互动中一定会有服务,企业的服务业很重要。
推动企业发展效率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工商联副主席、金马凯旋集团董事长肖凯旋认为,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经济体系的基础单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在落实到企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企业需要做好四件大事。第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发展动力变革。1993年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晰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引领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建议与时俱进地使之进一步健全完善。 第二,大力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标准是管理产品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必须充分认识标准化工作对于促进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重视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的研究、制定、采用、监管工作,建议加强标准先进性、时效性管理,建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时俱进地更新或重新认定机制,并加强企业标准合理性监管,以方法先进的工艺标准促进生产力进步发展,以指标科学的产品标准防止问题产品、缺陷产品进入市场。 第三,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效率变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内生动力和辅助外力。内生动力,需要企业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生产工艺创新、产品开发创新、发展个性技术方面下功夫、见实效;辅助外力,需要政府提供为企业技术服务,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广共性技术方面做文章、办实事。 第四,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企业人才队伍。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培训,开展专业技术训练,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服务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建设企业家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和高素质职工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