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淑梅
新年伊始,在位于丹东东港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厂房里一片繁忙景象,生产线不停运转,一件件动车制动系统配件产品从这里诞生。作为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中车集团配套生产的定点企业,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并逐步在国内轨道制动阀产品领域确立了品牌优势。 这家机械制造企业因何具备了如此发展之势?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更新才是硬道理。 “20年来,我们企业一直致力于制动阀系列产品的生产,中国全面步入高铁时代的过程中,我们的产品也在不断提质、更新,跑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 ‘加速度’。”企业负责人陈景成介绍,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企业参与研发并试制的高速重载货车配套系列产品,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成为企业提速发展的主动力。 随着生产线改造升级顺利推进,该企业在引进消化德国技术的基础上,陆续实现了技术国产化和自主研发产品的创新化。陈景成说,2010年投资2460万元改扩建时速200~380公里高铁、动车、城轨、地铁制动生产线落成后,2015年他们又投资增加了12台加工中心,以扩大机械加工生产能力。2016年,企业为标准动车试制配套了24种1968件制动配件产品,并于2017年投入批量生产,截至去年10月,每月产能达到15列。预计今年,月配套能力将达25列,市场占有率达50%。 研发创造价值,创新驱动企业成长,丹东制造业向新领域获取新动能。 “就在上个月,我们通过技术创新研制的新产品已经应用到了民用医疗领域,随着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宽,我们有信心继续坚持科技先导,把握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规律,在新征程上打造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沈阳市一家从事电子元件科研、开发和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刘文磊感慨,企业从成立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功挺进行业前三位,靠的就是创新促发展的坚定决心。 凭借持之以恒的创新,该企业2017年实现了营业收入激增70%的业绩。采访了解到,该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有20余人,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费用在300万~500万元不等。近几年,20多项专利和百余款新型号产品让该企业获得半数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格力、美的、松下、三星等品牌用户的口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丹东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去年,沈阳市实施了重点新产品计划164项,开展了2017年度市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 (技术)培育和认定工作,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21户、产品45项。 依靠创新技术和产品闯市场、促升级的企业,在沈阳市还有很多。引领我国智能仪表行业的一家科技企业拥有23项专利与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现已成为国内行业物联网产品占比最高的企业。一家内燃机配件企业在曲轴成品加工、锻造、产品研发与检测等能力和水平,始终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被评为2017年度省工业强基 “专精特新”企业。一家致力于新型轻质金属结构材料的自主研发企业,为我国的材料制备和尖端科技承担了10多项新材料的试制生产任务,取得20余项科技成果,并于2016年生产出钛合金石油天然气油套管,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只有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运用好关键技术,才能使企业保持逆势而上的活力,在新时代下有更多新作为。”近日,沈阳市一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与知名户外运动品牌联合研发的超薄型抗紫外户外运动面料获评中纺联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该面料生产的服装荣获 “2017年度纺织十大创新产品”称号。企业负责人赫荣君介绍,技术研发为新产品创造了更多新价值,多功能、高性能的功能叠加新产品使产品在同类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以差异化的产品应对更多元化的市场和客户,最终也使企业在2017年的营业收入比2016年翻一番,打开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在砥砺前行的新时代下,为使丹东企业在创新路上行稳致远,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沈阳市将继续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促进 《中国制造2025丹东市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强基、军民融合齐头并进。特别是促进一批重点创新产品试制投产,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创新驱动为着力点,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加速释放更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