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红:实现民用核技术产业“中国式追赶”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竞争激烈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指出,当前,全球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已逾2万亿美元,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约是核电的3.5倍。比照美欧日等国该产业产值约占GDP的3%~5%,我国将迎来2万~3万亿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发展空间。 罗建红介绍,核技术作为横断技术,应用广度可比拟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与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推动自身及关联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产业前景广阔。但是,我国民用核技术产业化涉及20多个行业领域,近年来发展步履蹒跚。究其原因,一是对民用核工业、核医学、核环境以及核技术公众安全等的战略认识不足,缺乏职能部门进行整体谋划, “恐核”、 “拒核”心结犹存,尚未把核技术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合列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进器。二是配套政策亟待完善。核技术正逐渐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更多领域,不容回避的是,该行业技术门槛高,前期投入大、专业人才匮乏等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三是打造核技术产业万亿规模亟须培育龙头。我国核农技术已全球领先,主要涉及同位素示踪应用、辐射育种、农产品辐照保鲜等,但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度远不如核工、核医等。 罗建红建议,全面营造有利于民用非动力核技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环境,实现核技术产业的 “中国式追赶”。一是明确协调牵头部门,加快制定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汇聚高端创新要素,营造融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环境。三是加大示范试点推进,力促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重点产业突破。四是坚持整体推进。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发展方向,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共同参与”的方式,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我国在辐照交联电缆、电线、开关等普及性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核技术产业的“跟跑”向 “并跑”乃至 “领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