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管理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
2016年4月24~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未来发展提出 “一大目标、五大任务”的要求,希望安徽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
三年来,高新区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守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承载国家使命参与全球竞争,重点实施 “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四大战略,倾力打造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聚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实现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改革创新成果。
进入新时代,高新区旨在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中部崛起增长极,朝着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阔步前行,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核心枢纽、全球原创科技和产业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之一,实现 “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
2016年4月24~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视察三年来,合肥高新区始终铭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紧紧围绕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目标,走出了一条 “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之路,由科学模型推动财富创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6~2018年,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数据,合肥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从4110.5亿元增加到4885亿元;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3317亿元增加到3750亿元;全区工商注册企业数从13705家增加到28016家,复合增长率高达43%;R&D占GDP比重达8.9%,是全国水平的三倍;省级以上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169个,各类科技孵化平台91个,约占全市70%以上。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源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围绕 “2+8+N+3”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构建 “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打造原始创新 “策源地”。加快推进安徽省科技创新 “一号工程”量子信息与量子科学创新研究院、合肥先进光源、天地一体化合肥网络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国科大高新园区、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尽快投用,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催生一批国际前沿创新成果。2016年4月习总书记视察合肥的其中68项创新产品的园区企业创新成果加速迭代。二是构建协同创新 “大平台”。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新型创新组织,按照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专业服务”进行分类指导,三年来共引进和培育了中科院重庆院合肥分院、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研究院、工信部五所军民融合研究所等30多个新型创新组织,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转化各类成果800余项,孵化企业600余家。
产业创新持续升级创新型产业体系日益成熟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大力发展新经济,围绕信息、健康、能源等领域加强前瞻部署,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一是创新型产业加速集聚。落实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三重一创”建设,建设了安徽省智能语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个省级战新产业基地和新能源市级战新基地,积极谋划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培育了 “中国声谷”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精准医疗、量子通信、石墨烯新材料等9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推动量子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语音软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年均增长超40%。二是主导产业加快优化升级。开展园区智能化改造示范试点,引导家电、汽车等主导产业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升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云制造等先进生产模式,推动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技术共享,实现智造升级和跨界发展。2018年,家电产业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格力、美的洗衣机、凌达、美芝等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长安二期智能新工厂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共享汽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加速培育。三是新经济发展进入新赛道。开展顶层设计,出台了 《合肥高新区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设立了合肥新经济发展基金,引进智库成立了合肥新经济研究院。实施新经济主体培育工程,建立 “瞪羚培育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具有爆发成长潜力的高成长企业,2018年共培育了132家高成长企业,诞生了全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两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和83家瞪羚企业。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 《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白皮书》,合肥凭借科研及政策优势异军突起,位列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榜单第五。在人工智能科研能力排名中,合肥仅次于北京与上海并列排在第二位。量子产业飞速发展,中科大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院士组成的量子科技 “GDP”国家队,已在区设立了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分别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目前,合肥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2018年,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在合肥研制成功。
双创生态持续优化双创服务链条日益健全
三年来,合肥高新区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最优生态,努力实现技术、人才、资本、政策等全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2018年,合肥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一是高端双创平台加速聚集。围绕着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高端化的平台建设目标,连续引进腾讯、阿里、36氪、美国巴特恩、中以天使汇、PNP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孵化载体,累计集聚各类创新型在孵企业3000余家。二是区域经济大脑启动应用。启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为企服务等政务场景上的创新应用,率先建设安徽省首个区域经济大脑。自2016年合创券推出以来,合肥高新区2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领取1.5亿元政策资金,获得超过一万次科技中介服务,形成了发明专利等各类知识产权超5000件、促进技术咨询和委托研发527项、受服务企业合计营业收入增长37.1%,入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达到207家,政策扶持效果显著。今年还将启动金融超市、市场汇平台数字化改造,助推财政资金对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精准滴灌。三是 “创新英雄、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日臻浓厚。三年来累计举办大型 “合创汇”品牌活动31场,带动园区各类双创活动超900场。帮助30余个项目获融资约4.5亿元,一批项目突破A轮融资进入发展快车道。涌现了“东超科技”等一批 “合创之星”。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养人”环境持续优化
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人才作用,始终把人才作为最大资源并持续优化 “养人”环境,坚持以产引才、多元育才、项目用才和实惠留才。
三年来,高新区人才智力 “蓄水池”效果凸显。依托中科大先研院、中科大新校区等科研院校,加速培养基础性人才。中科大先研院成立以来,累计培育工程硕士2500余名;中科大新校区建成后,每年将培养15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人才将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名校引才工程,重点引进高端人才,硕士以上从业人员占比达8.27%;创新“企业出订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定向培养模式。
优质医疗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已建成安医一附院高新院区,省国际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省口腔医院 (西区)、合肥离子医院中心、中科院肿瘤医院等项目正在建设中,覆盖蜀山西部,辐射皖西北和皖西南区域的优质医疗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高新区高端教育资源急速聚集,全面推进“名校战略”,全区中小学校增至20所,年度招生额递增20%以上;教育财政年度投入递增在70%以上;全省率先实行基于 “统一标准、统一竞聘”的教师高级职称改革,实施基于 “双向选择”的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全面实施教育集团化改革,推进梦园中学等4个教育集团、中加国际学校二期等建设。 (陈 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