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对国家工业遗产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的申报质量、落实保护责任、探索遗产利用新模式、加强项目宣传、强化工作协同。
目前,各地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江西建立了分级分类的管理体系,江苏主动将一批工业遗产纳入城市规划保护,山东坚持工业遗产保护与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陕西确立 “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遗产开发团队一家工信主管部门”的模式,湖北将工业遗产相对较为密集的区域串联,形成工业遗产旅游线路。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高明静 郑春蕾
5月9日,工信部在江西景德镇组织召开了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场会,汇集各地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展开交流。工业遗产承载着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是工业文化和优秀工业精神的载体。近年来,工信部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不仅对全国工业遗产进行摸底,还分别在2017年、2018年认定两批国家工业遗产,并于2018年发布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
从五方面着手落实
此次现场会上,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许科敏深入解读了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的申报质量。突出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四个主要条件。申请单位要具有较好的保护利用工作基础。遗产项目产权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二是要落实国家工业遗产保护责任。项目单位作为保护利用主体要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地方工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情况的检查和评估。工信部也将建立和完善国家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组建专家组,并支持专业机构为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三是要探索国家工业遗产利用新模式。《暂行办法》提出支持利用国家工业遗产相关资源建设工业博物馆,发挥其公益作用,又可发展工业旅游,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 (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产业等。希望各单位积极探索,特别是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文化价值,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利用物质遗存,形成各具特色的利用模式。
四是加强国家工业遗产项目宣传。凝聚全社会对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共识,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信部组织编制了国家工业遗产画册,举办了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工业文学和影视作品创作大赛等系列活动。下一步,工信部还将支持网上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
五是要强化工作协同。要加强与文旅、国资、文物等部门合作,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机构。要发挥好协会联盟、投融资机构和社会公众等作用,共同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各地积极推进成效显现
在工信部领导下,目前各地主管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江西省建立了分级分类的管理体系,对全省工业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整理,按历史年代、归属地域、所属行业、工艺门类等进行整理分类。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江西始终坚持以保护为基础,以利用促保护的原则,强调原址保护,坚持适度合理的开发利用,将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协调。
“江苏省主动将一批工业遗产纳入城市规划保护。早在2007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就印发 《无锡市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2017年,南京市发布了 《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苏工业博物馆、文化创意园、工业旅游蓬勃发展。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华丽变身为1865创意园区,利用正在生产的厂区和工业遗存开展工业旅游,不仅实现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提升了品牌形象。”江苏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而山东省则坚持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旅游相结合,形成了一批工业旅游典型。张裕公司依托原厂址建立了葡萄酒博物馆。东阿阿胶投资5亿元,利用老厂区建设了集旅游娱乐、养生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聚集区,让消费者全方位体验东阿阿胶的历史传承和膳食养生。同时,山东还坚持工业遗产保护与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学员干部和大中小学生进基地、受教育。
作为拥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陕西省,历来重视工业遗产保护,先后对全省工业遗产开展了三次摸底梳理工作。会同省文旅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工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对接融合,促进工业旅游健康发展。同时,陕西工信厅还组织省内各区市工信主管部门和工业遗产项目群体开展知识普及、方案研讨,强化上下对接和指导,强调合理利用、科学开发,确保 “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遗产开发团队一家工信主管部门”的一对一开发模式。
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工业文化遗存历史悠久、数量丰富、门类众多。近年来,湖北省在政策法规、规划布局、合理利用等方面加大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早在2012年,武汉市就出台了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将29处工业遗产分为一、二、三级,不仅划定了工业遗产的保护建筑和风貌协调区范围,还提出了相关强制性保护要求。对工业遗产相对较为密集的江汉区、口区、汉阳区,结合城市绿道,把工业遗产点串联起来,形成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如,对汉冶萍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遗址进行抢救性开发,修建工业文化博物馆,将古琴台、晴川阁串联,沿汉阳琴台大道打造十里历史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此外,一些企业主体项目单位也形成了比较创新的保护利用经验,如景德镇陶瓷文旅集团的 “陶溪川”模式,五粮液公司依托工业遗产保护开展明清古窖考古档案管理、打造世界级酒文化体验的工业旅游模式,开滦煤矿及鞍山钢铁厂的博物馆模式,以及751厂的创意园区模式等,都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提升遗产利用价值,提供了较好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