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娜 吴曌 陈星
产业是文化之载体,文化是工业之灵魂,遗产是文化之精华。工业文化建设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推进背景下,弘扬工业文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并以信息数据驱动工业文化创新发展,将传统工业文化升级为 “智能+”时代的工业文化,已经成为工业文化建设、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课题。
5月20日,2019工业文化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工业遗产保护峰会在江苏省镇江市举办。论坛以 “传承工业文化 激发创新动能”为主题,由中国工业报社主办,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指导,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特别指导,镇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镇江市国资委和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镇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可可、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永利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熊梦在论坛上致辞。来自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界和主流媒体的代表300余人参加会议。
陈可可在致辞中表示,古称 “润州”的镇江,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拥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镇江大力践行 “产业强市”战略,不仅有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中国醋文化博物馆、丹阳眼镜城等经典产业,更培育了智能电气、船舶海工、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使镇江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熊梦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工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文化来更好地支持制造强国建设。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座富矿。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永利表示,工业文化的 “创新”离不开“创旧”。所谓 “创旧”,就是在创新过程中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根据时代发展,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
以智能化为标志,工业4.0被称为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必然会带来许多颠覆性创新,改变工业思维、工业模式,也会改变工业文化。华夏工联网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喜文表示,工业4.0时代应该从五个方面重新定义工业文化:一是从 “大规模生产”到 “大规模定制”转变,协调工业4.0时代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二是从 “合作消费”到“合作生产”转变,协同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三是从 “串行制造”到 “并行制造”转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四是从“机械产品”到 “智能产品”转变,改变产品的工业设计;五是从 “高级技工”到 “增强现实”转变,协调机器与工人的关系。
工业遗产是我国工业文化的重要承载,保护工业遗存是一种历史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审读专家组成员张坚钟认为,要促进工业遗产的活化和利用,就必须推进工业文化和工业遗产旅游相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李兵弟表示,需要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建设规划中,运用市场化的力量落实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工业遗址文化力的传播与推广。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醋——镇江香醋的代表,恒顺集团距今已有179年的历史,在恒顺原址上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酿醋遗迹。为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近年来,恒顺一直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据恒顺集团总经理聂旭东介绍说,为突出工业遗产原生功能的延续使用和展示,凸显食醋产业特色,发掘文化价值,2010年,恒顺投资建设了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并正在打造恒顺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 “工业+文化+旅游”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模式。
为积极探索工业旅游创新模式,孵化工业旅游新IP,促进工业资源的创新利用,推进工业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坛期间,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发布了关于发起成立 “中国工业旅游联盟”倡议书,倡议成立中国工业旅游联盟。
在圆桌论坛环节,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王明珠、江苏省工信厅生产服务业处处长许明、镇江市工信局副局长孙前进、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殷强、南京晨光1865创意园总经理邹超、中国航空航天工具协会副秘书长孙良和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副总经理林玲等专家,深入探讨了工业文化创新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等话题。专家们普遍认为,工业文化不是刻意打造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工业文化要与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工业遗存,并努力把工业遗存发展为有独特价值的旅游资源。
(相关报道详见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