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陈志鹃
日前,中国工业报记者在安徽省经信厅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8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2018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365.8亿元,增长8.6%,比全省GDP增速快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7.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9%。市场主体快速扩张,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突破100万户和300万户,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私营企业112.8万户、注册资本7.2万亿元,分别增长23.2%、17.5%;个体工商户311.54万户、注册资金总额 874.65亿元,分别增长 14.73%、18.74%。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比93%
去年,安徽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71.8%提高到74.2%。全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896亿元,增长11.4%,占全省税收的68.8%,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省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65%。全省103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57家,占比55%。全省私营企业新登记雇工81.9万人,增长17.3%,个体工商户新登记从业人员127.4万人,增长16.4%。
截至2018年底,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5024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达93%;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8639个,占全省58.2%。全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中,民营企业3215家,占92.6%,其中驰名商标254个,占85.8%。全省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私营企业6458家,较上年增加2847家。第三产业企业增长较快,2018年,全省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户数分别占71.5%、89.8%。全省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私营企业6458家,较上年增加2847家。企业效益向好,2018年安徽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共实现净利润375亿元,户均3.75亿元,营收净利润率达5.9%。
2018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8.5%,比上年加快11.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63.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4.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2.9%,比上年加快31.4个百分点。全省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269.8亿美元,增长27.7%,比全省进出口增幅快11.1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2.8%。
2019年目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58%
2019年,安徽省将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持续推进安徽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力争2019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8%,新增注册民营企业15万户以上。围绕目标任务,安徽省将重点支持创新发展、减轻税费负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支持创新发展。遴选培育一批 “独角兽”民营企业,在研发创新、推广应用、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探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承诺制,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奖补和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支持 “专精特新”发展,实施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培育认定省级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打造一批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 “单打冠军” “行业小巨人”企业。
落实各项减税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政策,将制造业等行业16%增值税率降至13%、交通运输和建筑等行业10%增值税率降至9%。落实各项降费政策。降低用工成本、用地成本、用能成本。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不少于80亿元的支小再贷款额度,将支小再贷款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 (含新型互联网银行)。安排不少于100亿元再贴现资金,重点支持小微企业500万元及以下小额票据贴现。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强化信贷保障,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稳步扩大民营企业信贷投放规模,力争2019年新增民营小微企业贷款1700亿元。推进民营企业首发上市和再融资。完善直接融资后备资源库,推动民营企业到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组织开展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培训活动,推动合格科技创新型企业挂牌并对接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力争到2019年底使安徽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科创板挂牌企业达到2000家,新增 “安徽省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150家。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常态化推进 “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建立省、市、县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与民营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开展安徽省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及百强排序活动。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参加 “五一”劳动奖章、 “三八”红旗手和青年 “五四”奖章等评选。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以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重点,依托全省 “1+16+X”平台网络,建立企业服务清单和服务机构 “白名单”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发布、创业创新、人才培训、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 “找得着、用得起”的普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