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吴曌
继 《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北京市文创产业园区又迎来金融活水。
6月26日,北京文创四板挂牌孵化培育基地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标志着由国家文创实验区联合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共同建设的北京 “文创四板”正式投入运营。据了解,文化企业普遍是轻资产运营,传统的抵押贷款不适合文化企业, “文创四板”面世意味着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具备了针对性和专业化。
老厂房找到新出路
随着城市发展,一批原先在市区内的老工业厂区逐渐迁移,如何让闲置老厂房批量转型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要素开始在城市建设中被重视。在这个背景下,一批文化创意园诞生了,它们藏匿于喧嚣繁华的都市里,上世纪的工业气息加上“文艺范儿”的演绎让他们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国家文创实验区,行政面积78平方公里。截至去年底,国家文创实验区内通过老厂房转型升级形成的文创园已达到35个。朝阳区已有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惠通、塞隆、吉里、创立方等60家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创产业特色园区,改造建筑规模299.67万平方米,成为全国老旧厂房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最聚集的区域和最具典型示范意义的区域。
除了试验区,北京市今年还加快了文创产业园区建设的步伐。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发布首批33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名单。据了解,北京今年还将启动第二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认定,推出园区服务包,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首批33家试验区中,798艺术区、77文创园、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等,在保护利用老旧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它们成为文化的纽带,链接起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追求。据悉,这33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均是成熟的园区,已达到产业链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管理运营规范、运营效益显著的要求,为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空间承载力。
政策松绑 破解发展之困
工业厂房给园区产业办公带来的宽松环境,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土地使用率、容积率偏低。因此老旧厂房转型成文化创意园区,离不开当地政府有形之手的第一推动力。今年4月4日,北京市出台的 《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 (下称 《意见》),对于运营文创园区的文创企业和运营商这些主体而言意义重大,是真正对其合法身份的一次重大的认可和松绑。意见指出,对改建、兴办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的,依规批准后,可采取划拨方式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对转型文创园区,且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不变更原有产权关系、不涉及重新开发建设的,经评估认定并依规批准后,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原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5年过渡期政策,过渡期内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业内专家认为,作为我国目前第一部,也是目前最为明晰的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意见》在全国范围也具有相当的引领意义。
《意见》破解了产业腾换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激发老旧厂房不断创新的力量,为包括老旧厂房在内的工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一扇窗,使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可以在文化创意的业态布局中,以丰富多彩的载体形态呈现出来,形成以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产业有机更新、城市有机生长的有效模式。因此,老旧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空间,更重要的在于创造了一种构建有温度的生命体,把历史故事和现代生活连接起来。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北京已经开始加速在文创产业上发力,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政策,涉及文化园区、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人才引进和认定等多领域。其中,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按照该保则保、以保定用、以用促保的原则,抓紧开展普查登记、评估认定、规划编制等工作,通过功能性流转、创意化改造,有效盘活老旧厂房资源,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