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车长客的轨道客车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从精到领跑,并走出国门为世界提供 “中国制造” “中国方案”,进而在世界舞台上演了一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和发展速度的大剧目。
■中车长客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首推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相继创造出磁悬浮客车、复兴号、下一代地铁、 “中国芯”和 “中国脑”等中国轨道装备制造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斌
走进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车长客),厂区内映入记者眼帘的 “打造中国制造亮丽名片”的标语格外醒目。30多年来,记者曾多次到该公司采访,不仅亲眼见证了这一共和国骄子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更对他们锲而不舍地践行这条标语感同身受。
为世界提供 “中国方案”
50多年前,公司许多参与地铁车辆研发的工作人员甚至没见过地铁,就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辆地铁;30多年前,在订单极少的情况下,他们坚持投入和自主研发,从而保住了我国地铁研发的 “火种”;十多年前,国内许多城市的地铁引进国外产品,结果往往受制于人,其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更深深地刺激了中车长客人……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中车长客已享誉全球,技术研发实力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自主研制的首辆磁悬浮客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首列B型全铝合金城轨客车,一举填补了国内铝合金城轨车辆研制的空白;首列不锈钢城轨客车,标志着我国城轨客车实现了由碳钢车体向不锈钢车体的成功跨越;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全碳纤维车体结构的下一代地铁,亦毫无争议的在国际称雄……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车长客的轨道客车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从精到领跑,并走出国门为世界提供 “中国制造”“中国方案”,进而在世界舞台上演了一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和发展速度的大剧目。
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中车长客走出国门,开始驰骋世界舞台。2014年,公司首列新型电动车组运抵巴西。同年,现代有轨电车出口非洲,并获得美国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订单。2017年,中车长客首辆美标地铁——美国波士顿橙线地铁成功下线……
目前,该公司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出口车累计超过8900辆,签约额超过120亿美元。前不久,他们为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项目研制的列车又在长春下线。这是我国100%低地板列车首次出口发达国家,也是中车长客探索 “产品+服务”打包销售的首个项目。即除为以色列制造轻轨车辆外,还将承担其16年的检修维保业务,进而在产品创新走向世界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和服务创新。
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
中车长客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首推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尽管1969年,靠着老一代人在一沓沓草纸上用笔硬生生演算,使得新中国第一辆地铁成功下线。但此后多年间由于大环境、体制和受制于国外先进技术封锁等多种原因,他们在轨道客车研制方面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这让长客人深刻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就要受制于人,也坚定了他们决心走自主研发和创新之路的信念。
鉴于此,中车长客先后建立了国家轨道客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五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健全了大胆鼓励研发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研发和创新的政策举措。而后便一门心思地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埋头苦干,奋力赶超。功夫不负苦心人,随之而来的,便是相继创造出磁悬浮客车、复兴号、下一代地铁、 “中国芯”和 “中国脑”等中国轨道装备制造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据介绍,仅下一代地铁这一个创新成果就享有多项 “国际首次”和 “第一”。该地铁列车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全碳纤维车体外壳,比普通金属外壳地铁车减重35%,4编组的列车每年就比普通4编组地铁列车节电约16万度;而且采用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的无人运行系统,从自动唤醒、自检、出库,到站后发车、行驶、停靠站,乃至结束运营后回库、洗车和休眠,各项任务均由列车自行完成。凡此种种,处处体现着下一代地铁的与众不同。
如今,中车长客已荣获 “国家创新型企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科技兴贸基地”和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多项国家级创新称号,这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彰显长客人在中国自主创新道路上的抱负与担当。
重视人才培育机制
自主创新,人才第一。多年来,中车长客已摸索出一整套吸引人才和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潜能的机制。目前,公司已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745名、教授级高工103人、博士45人、硕士1091人,每年研发新产品30多个。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中车长客不单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也格外重视培育能工巧匠。为此,公司相继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焊接、车辆电工和装调工培训基地,设立了厂内技师、操作师评审制度,倾力拓展一线员工的职业成长空间,使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如工人技师罗昭强发明的 “CRH3型高速动车组调试操作实训装置”就属全国首创。他独立开发的5套动车组控制逻辑模拟软件,可达到模拟动车组功能和多种学习的目标,不但开创了利用模拟手段对高铁车辆调试操作员工培训的先河,使培训时间由原来的两三年缩短为三个月,而且还填补了国内轨道车辆调试模拟技术的空白。公司首席操作师李万君则先后完成技术攻关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