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自我循环能力强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7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7月份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强调,总的来看,我国经济自我循环能力强。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孟玮介绍,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所谓 “稳”,是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所谓“进”,是指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增多。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外部环境看,不确定性因素有所上升,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同步趋缓,地缘政治不稳定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从内部环境看,国内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经济运行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困难仍然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孟玮强调,在这些问题面前,既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底线思维;也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对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国家发改委将加强政策评估,优化政策组合,强化政策协同,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办好自己的事,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下更大力气做好 “六稳”工作。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着力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大力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释放市场潜力;通过持续推进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壮大发展新动力。 中国制造业外迁规模并不大 针对最近有一种声音称,由于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了外迁的现象,孟玮指出,近期在媒体上出现了有关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外迁的报道,个别甚至抛出了 “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论调,对此应该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分析。 孟玮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为各国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到了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企业到国外设厂经营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对这一现象,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有的企业是考虑要素价格变化情况,向劳动力以及环保等成本比较低的地方去转移;有的企业是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企业是为了规避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但是要说明的是,企业外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包括运营成本、产业工人、供应链配套以及交通运输乃至制造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孟玮表示,近两年,有一些已经外迁的企业因为水土不服纷纷回流到了国内。在最近的调研中了解到,不少来自东莞的制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关闭了在东南亚的工厂,回到了国内发展。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业为主,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总体可控。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要发挥好我国产业体系、国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将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释放内需市场的潜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对制造业发展的吸引力。 孟玮强调,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绝大多数企业会继续留在中国深耕发展,也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谋求新的更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