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16日至9月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将陆续举办“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活动,拟邀 13个市(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建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各市地、各战线的改革发展亮点。本报将从今日起陆续编发与黑龙江省工业密切相关的新闻稿件,以飨读者。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由庆祝
7月16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活动在哈尔滨市举行。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喆,市委常委、哈尔滨新区党工委书记高大伟,副市长王沿民、智大勇、黄伟,介绍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刘红岩主持本场发布会。
工业加快强基
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孙喆表示,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哈尔滨的经济社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由建国初期的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了一座开放之城、包容之城、时尚之城、活力之城和生态之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2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300亿元,增长了4900多倍。
工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4+4”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建国初期,13项前苏联援建工程和16家 “南厂北迁”企业,奠定了哈尔滨坚实的工业基础。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特别是电站设备、轴承、工量具、飞机与航空发动机、铝合金等行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国家牢牢把握装备制造这一国之重器提供了重要保障。哈尔滨的科教实力、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曾为我国 “两弹一星” “神舟”飞天 “嫦娥”探月 “蛟龙”入海等重大工程做出过突出贡献。
依托工业基础和科教实力,哈尔滨市坚持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与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并重,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医药等传统产业在经历结构调整阵痛期后,正在向中高端发展。新材料、生物、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去年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和20.8%,今年1~5月份继续保持7.5%和10.9%的较高增速,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0.5%和20.3%,成为驱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促进全市工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加速转变。
目前,哈尔滨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3个省级园区,其中,国家级市经开区入驻企业已突破万家,成功跻身全国经开区十强;高新区集聚中外高端研发创新机构200多家,是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动力最为强劲的创新高地。另外,国家级哈尔滨新区,承载着 “三区一极”的战略定位,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在全国有立法权的城市中取消所有市级自设的行政审批事项,商事制度实现 “35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哈尔滨市年均新增市场主体8.2万户以上。全市 “一网通办”服务事项开通率达92%,在全国32个重点城市评比中位列第10名。积极推进深哈合作,学习深圳改革精神和成功经验,成立哈尔滨深圳产业园区,开展产业合作,已签约机器人、3D打印等产业项目136个,总投资1584亿元,完成投资132亿元。发挥哈市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积极推动哈尔滨市域内的哈工大乐聚机器人等一批企业赴深圳发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伟在回答记者关于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务实措施时表示,一是围绕审批提速优化环境。结合哈尔滨市一把手走流程工作的开展,与先进地区对标对表,持续优化办事流程。比如,企业开办时间由11.5日压缩至2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并联审批,最短的招拍挂工业仓储项目审批为38天,最长的核准类非工业项目审批为87天,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哈尔滨新区试行 “承诺即开工、领证即营业”,创造了标准地审批和企业开办新模式。
二是围绕便民服务优化环境。积极推行“一次告知、一次申报、提前介入、协同办理”的新模式,实现申办人只到一个窗口,只填一张表,最多跑一次,即可办成事,目前已有12116个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全面清理奇葩证明,取消13类45项基层社区出具的无谓证明。加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了市、区 (县)、街道 (乡镇)三级连通的标准化政务服务平台,开通网上办理事项12126个,网办率91%, “不见面”审批事项1069个,提高了群众办事便利度。4月份,国务院组织32个重点城市网上政务能力评估,哈尔滨市名列第10。
三是围绕 “办事不求人”优化环境。作为黑龙江省试点城市,哈尔滨聚焦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 “堵点” “痛点”问题,选择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于2019年5月初公布了第一批100项“办事不求人”事项,同时公布了操作指南、办事流程及监督电话。接下来,哈尔滨市将陆续推出 “办事不求人”事项清单,其目标是让“办事不求人”覆盖所有政府审批和服务事项,使 “办事不求人”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和行为规范。
落实 “雏鹰计划”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智大勇在回答记者关于 “雏鹰计划”时说, “雏鹰计划”就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动能,把成果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企业,转化成产业。首先, “雏鹰计划”是吸引留住人才的需要。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展开了新一轮 “人才争夺战”,各城市接连出台优惠政策,充分吸引和有效利用人才。哈尔滨市科教资源富集,科技人才众多,拥有两院院士36人,科技人员4.34万人,在校大学生60多万人,每年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接近20万人,迫切需要出台有效举措,通过 “固巢留凤”和 “筑巢引凤”,让更多人才集聚在哈尔滨、创业在哈尔滨。
其次, “雏鹰计划”是促进就业的需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以 “创业带动就业”是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做好新时期就业工作,哈尔滨市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鼓励和扶持更多科技人员成为创业者,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发挥创业就业倍增效应。
再次, “雏鹰计划”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哈尔滨市拥有哈工大、哈工程、703所、49所等一批国内知名校所,在人工智能、水下装备、舰船动力、传感器等领域,已储备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和成果,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手段,调动和激发校所科研人员在哈尔滨市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校所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基于这些考虑,今年5月份,哈尔滨市启动实施了 “雏鹰计划”,采取市财政无偿资金资助的形式,鼓励校所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各类创新主体在哈创办科技企业,解决从“0”到 “1”的问题。
今年哈尔滨市政府将拿出5亿元对纳入计划创业人员给予30万到100万元的支持,力争全年创办科技型企业1000户以上,转化和产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1000项以上,吸纳在哈高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就业1000人以上,并在今年探索总结的基础上,连续三年培育3000户企业,进而再以孵化器、加速器等促进企业顺利度过 “死亡谷”,迅速实现从“1”到 “10”、从 “10”到 “100”进而打造科技企业 “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到强”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近几年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大对省百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目前的省百大项目,如哈工大的 “大科学”项目,新区打造的以哈工程大学为主的涉海科技项目产业化的 “碧海产业园”都在按计划推进。哈工大老师技术转化的 “新光光电”成为科创版首批挂牌企业。此外,万鑫石墨谷、烯创新材料、工大航博等一批科技企业和产业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以增加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