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超安
在同质化竞争条件下,服务能力越强产品竞争力就会越高。小麦收获机械 (简称小麦收)作业环境恶劣、工况复杂,需要有完美的服务支持。为了解行业小麦收服务状况,笔者参加了夏收小麦收服务工作,对三十多位不同品牌经销商、农机手、农机服务人员进行了访谈、沟通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服务工作现实难度和复杂性。
据调研,多位经销商、农机手经历了多个小麦收品牌的兴衰成败。近三年内小麦收企业已经由30多家减少为20多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服务能力、产品质量。任何一家品牌产品在这两方面影响到用户的作业收益,第二年很难有人再去购买这个品牌的产品。小麦收企业销量差距明显,产品销量领先企业均是服务能力强大的企业,不是产品低价的企业。服务形象代表品牌形象,成为决定用户购买考虑的第一因素。为提升营销效果,企业间服务促销、跟进成为服务竞争的主要特点。
二三线品牌售后服务有待改善
据介绍,看似今年各小麦收企业的服务做得红红火火、水平接近,实际上二三线品牌服务和领先企业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是服务人员不足、服务人员补助偏低。二三线部分企业服务人员投入不足,难以适应本企业用户服务诉求。单方面寄希望于社会资源,忽视了麦收期间社会资源满负荷工作、无暇顾及的现实。服务人员补助费用偏低,影响到服务积极性。据调研,服务期间补助差距较大,有的企业一天补助200元左右,想方设法让服务人员工作好、休息好,避免夏季酷暑下繁重的劳动造成中暑。有的企业一天补助不到100元,服务人员有时连基本的饮食、住宿都不能保障,多住宿在便宜的小旅馆或田间地头,严重影响到服务的积极性。低补贴会造成服务人员寻求当地经销商或用户的帮助,避免出现倒贴现象。二是服务配件供应不及时、服务响应慢,企业服务期间服务备件跟不上服务要求。一些企业产品改进快,有的甚至新产品改进之处近百项,零件通用性差,经常出现备件断档现象。跨区作业用户根据需求改变收割路线,企业服务资源布局赶不上用户需求。重视新产品三包期内服务,忽视老产品三包期外服务,造成老用户维修服务困难。部分农机企业服务网络不能覆盖销售区域,造成服务空白现象。缺乏动态的服务响应机制,掌握服务信息之后,服务维修反应缓慢。三是服务有效性差、服务满意度差。多数二三线企业中服务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缺乏相应的服务能力,尽管制定了严厉的考核指标,很难适应复杂故障的维修能力需求,服务中经常出现服务人员来回无效奔波的现象。一些农机生产企业与服务商争利,造成服务商主动放弃服务。产品品质缺乏领先优势却注重通过服务配件、服务维修等行为盈利,对服务商车补、人员补助、维修时间、票据管理等要求苛刻,造成服务商入不抵出、被动或不愿服务。整个麦收时间一个月左右,一旦用户被迫接受低效服务,影响到作业收益,就会严重弱化品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第二年的产品销售。
应保障售后服务人员自身权益
企业服务的目的,是希望赢得客户满意度,扩大市场影响,增加产品销量。服务管理需要相应的技巧,稍有偏差就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容易造成外部、内部都不满意的现象。有多家小麦收企业服务人员反映,只要客户满意,麦收中多天连轴转工作是常见的事情,服务中受多大的委屈和压力都能够接受。往往是用户作业高潮一结束,企业便会让服务人员即刻返厂,得不到应有的休息、短期调整。甚至出现成车数吨的备件返厂后仍需要外出服务人员自己卸车、自己看管现象。
由于前期体力透支、酷暑作业,出现个别服务人员返厂后出现中暑现象。不仅如此,在一些农机企业中,外出服务人员工资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证,造成企业员工虽知道服务重要,但很少有员工主动继续出来服务。长此以往,造成一些农机企业每年的服务连抽人都是一项难题。
三大步骤切实强化售后服务
优质的服务是支撑产品销售的必要条件。随着市场结构性深度调整、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服务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服务工作逐步被一些小麦收企业提上管理日程,查找问题、巩固提升,不断提高服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一是全面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服务战略,围绕薄弱环节,优化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围绕企业服务链和产品禀赋,打造服务培训平台,加强内外服务团队协同培训、共同提高服务技能,确保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依据劳动力市场服务价位,给予相应的补助,保证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外出服务人员购置人身伤害保险,排除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是全面提升配件供应及服务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服务管理制度、流程,丰富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动态跟踪、敏捷管理。用 “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构建服务监控、远程故障诊断、资源调度、作业指导、实践培训一体化体系,实现固定服务和流动服务结合、周期服务和短期服务结合、作业需求和维修指导结合,掌握用户作业状况,提供动态服务保障。统筹新老用户服务需求,进行科学测算,进行服务资源、能力的全覆盖,持续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三是优化服务模式。打造服务支撑销售差异化优势,确保服务商在服务费用、配件供应、配件价格等方面的合理收入,提高服务商的忠诚度。全面优化服务薄弱环节,体现优质服务,探索服务商、企业和服务人员多赢模式,不断提升服务的内在价值,为用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一家之言
应该充分重视小麦收的综合成本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芳蕾
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已从追求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追求高质量发展,行业进入了深度转型调整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发展困境,企业成本压力增大,但行业总体还处于平稳运行阶段,低速增长。小麦收也不例外。如何在爬坡的时刻,咬牙挺住乃至弯道超车,是包括小麦收在内的农机工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短期内,产品升级换代不能一蹴而就,此时最有效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小麦收作业环境恶劣、工况复杂,容易出现产品运行问题,这正是厂家之间拉开竞争距离的关键环节之一。从调研文章的结果来看,一些小麦收的服务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理解服务也是需要成本的。提供优质的服务就常常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这对于已经饱受成本压力的小麦收厂家来说,的确是有些勉为其难。但成本压力不是一家小麦收厂家所面临的,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在同样的压力下,谁能做得更好,谁就能够胜出。
其实服务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统筹安排完全能够提高服务的性价比。例如加强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对重点市场重点投入服务人员,优化安排服务人员的交通路线,统一协调服务人员的住宿,统筹安排服务队列,实现零部件管理的精细化,避免新零部件与旧零部件混放导致多次返修等等。而对服务人员的激励机制也需要精心设计,既要充分保障服务人员的正当权益,也要避免一些服务人员走过场,导致维修之后不久故障重现、无谓增加厂家负担的情况发生。 “服务管理”这个词应该提上小麦收厂家的管理日程了。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用高昂服务成本来弥补产品质量的不足,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小麦收的前途在哪里?记者认为,就在小麦收的环境恶劣、工况复杂而导致的高故障率里。降低小麦收的故障率,短期内,可能会以提高小麦收的制造成本为代价,但长期来看,把降低服务成本的因素一并考虑进去,制造成本+服务成本才是厂家需要认真计算的综合成本。厂家只有充分重视了这个综合成本,才是小麦收能够实现升级换代,从而走向更好市场前景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