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我的工业情缘 从农村娃到石油工人
■ 石海波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近日,在手机上偶尔翻到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快闪视频,立刻激起我对中国梦、石油梦和我的梦的追忆…… 作为石油队伍的一员,每当我来到油井、井架旁,就时常让我回忆起自己从农村娃到石油人的点点滴滴。 1972年河南油田成立,我也在那一年出生。每天房前屋后轰鸣的钻机声,一直伴随我幼年和少年的成长岁月,可以说注定了我和石油结下不解之缘。 儿时家境贫寒的我,惟一能接触的新生事物就是在村庄周围的会发声、会发光的井架,还有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的钻塔,以及平台和地面上不知疲倦地忙碌着的石油工人。 1977年,河南油田转入全面会战开发阶段。刚刚记事的我,白天看着石油工人在钻台上忙碌的身影,夜晚欣赏着明亮的灯塔,听着隆隆的钻机声入睡。更让我记忆犹新的周末文化大餐,每个周末都可以随意享受观看钻井队播放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为看电视的事,也受到父母不少的训诫。 当时,到天黑时全村就漆黑一片,惟一的光线就是煤油灯。井架这里是电机发电,灯火通明。使我欣慰的是,在学校书本上读到的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文字图片,在这里得到实物印证,让我心情无比的喜悦,仰慕那些石油工人站在高高的钻塔上忙碌的场景。 在村里,大人干农活和学生写作业都要点燃煤油灯,煤油灯燃烧的灯芯要定时拨去燃烧后的积碳,否则煤油灯就会慢慢变暗。每次拨之前要先把煤油灯上面的玻璃罩取下,年幼的我是不太会拨煤油灯芯,为此我稚嫩的小手还被烫伤过。一到夏季,为了省油和观看井架的新鲜事,我就借故要到钻井队旁有灯光的地方借光写作业。由于井队离家不远就在村口附近,家人往往都会同意。我边写作业边看神奇发光的电灯和来来往往的石油工人,当时就想,啥时我们家也能用上电灯就好了。 时间如梭,眨眼十年过去,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技工学校学习。当年的钻塔和井架早已变成“磕头虫”,伴我们入眠的是灯火通明的炼塔和性格温顺只工作不出声的抽油机。由于油田的规模开发,给村里带来了福利,家家户户都告别煤油灯时代,用上了电灯,电视机也已走进个别富裕家庭。 刚参加工作时,一排排木板房是我们的宿舍和工房,木板房四周到处都是随意摆放的新物资和杂草相伴。道路也是凹凸不平的泥土路,遇到下雨天气,地面都是很深的泥水,进出生活区和工作区都要穿雨鞋。大家每天都在忙着迎接新井和新计量站的投运,吃住都在井场,饿了就吃,困了倒地就睡,不知疲倦的工作着,一个个新井、一座座计量站相继投入运行。 1993年,我参加工作分配到古城油田。当年的一场大雪,封锁了古城生活区和泌浅拾油区的道路。一口老井因电机烧毁而被迫停井,需要更换电机。当时由于道路狭窄湿滑,吊车无法靠近起吊。在队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就找来钢丝绳和棍棒,把车开到离停井最近的地方,然后用绳索捆绑电机,用棍棒交叉上肩把电机抬到距离停井100米外的油井上,使用工具很快更换掉烧坏的电机,使该井很快恢复生产。虽然大家的肩膀红肿、腰腿酸软,但从工友们的脸上却看到胜利后的喜悦。 现如今,明亮的钻塔、炼塔,照耀整个油城,一排排、一座座干净整齐的抽油机,成为油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漂亮的生活家属区,还被省市评为文明生活区。油田人的待遇、环境,住所、食堂、花园式的矿区和班站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河南油田原油产量,也由开采初期的几十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万吨。 作为中石化的一员,我将认真履行好一名石油工人的职责,坚守岗位认真工作,为中国梦、石油梦、我的梦积极奉献付出一切,以此来实现我心中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