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关注 聚焦周边生态 核电行业首份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发布
■ 中国工业报 余娜 核电站的运行,将对周边生物的家园产生哪些影响?8月7日,中国最大的核电企业中国广核集团 (以下简称 “中广核”)首次直面了这一难题。 “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大亚湾核电有白鹭、宁德核电有茶园、红沿河核电有花海、阳江核电和台山核电有海豚、防城港核电有红树林,多个风电场有登山道和风车花海。中广核在长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特别注重项目发展与周边生态的和谐共生。”在中广核第七届 “8·7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上,中广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谭建生表示。 两大公益组织联手打造 活动中,全国核电行业首份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大亚湾核电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由中广核牵头,由公益组织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 (潜爱)提供支持,历时3个月,对大亚湾核电基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独立调查。 报告指出,由于大亚湾核电公司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在整个核电基地陆地及周边海域形成了物种丰富的生态圈。 调查结果显示,基地陆地范围发现国家级二级保护动植物6种,包括凤头鹰、领角、虎纹蛙、蟒蛇、禾雀花等。列入国家 “三有动物保护名录”的动物,有白鹭、牛背鹭、变色树蜥、黑眶蟾蜍、花狭口蛙、花姬蛙等。核电基地11公里蜿蜒的海岸线为珍贵的珊瑚提供了安居的港湾,周边海域发现国家二级保护的石珊瑚种类15种。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大亚湾核电基地优美的环境和尊重自然的理念给动植物保护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燊表示。据悉,大亚湾核电基地的员工积极开展多样的保护生态环境行动,常年在基地开展海漂垃圾清理和在周边坝光地区开展红树林复育。 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周边海域的潜水调研中,经专家鉴定有1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蜂巢珊瑚、角蜂巢珊瑚、多孔同星珊瑚、卷曲黑星珊瑚、扁脑珊瑚、刺星珊瑚、沙珊瑚、棘星珊瑚等15种石珊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各方努力下,中广核与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 (潜爱)合作建立的“大亚湾核电基地珊瑚保育站”也于活动中正式宣告成立。 构建大亚湾和谐生态圈 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地处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半岛,拥有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核电站二期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有 “中国最美电厂”之称。 为保护大亚湾核电基地的生物多样性,大亚湾核电公司在保持原生态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加强和原生态的共生融合,长期开展陆生生物保护、海洋生物保护和栖息地保护,守护着该核电基地方圆10平方公里陆地和周边海域的动植物家园。 在环境监测方面,大亚湾核电持续对大亚湾核电基地及周边环境、水质、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取样监测。实时监测上,大亚湾核电在基地半径10公里范围内设置了10个环境监测点进行持续监测,并在深圳市中广核总部展厅展示实时监测数据,通过长期监测发现基地周边的环境放射性水平与电站运行前的本地数据相比没有发生变化。 海水监测上,大亚湾核电在大亚湾周边海域投放了5组海水监测浮标,对海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海水水质良好,其中97.1%的指标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要求。 此外,大亚湾核电还定期对基地周边的空气、土壤、地下水以及生物样本进行全面的取样检测,生物样本涵盖鸡、鱼、荔枝、青菜、 萝卜、藻类、贝类等20多种等常见食物,并未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深圳市大亚湾海域,一群核电工程师 “变身”垃圾监测公民科学家,在海洋环境专家的指导下,在海岸线上画样方、打样线、清理样方垃圾,对海岸线垃圾分布及构成进行了一场“大起底”。这是中广核携手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进行的海岸线垃圾监测行动。监测完毕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将出具专业的调研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作为决策依据,同时将调研监测方法全国推广。 另据了解,中广核 “8·7公众开放体验日”已经连续举办7年,已成为全国核行业的公众沟通品牌项目。此次体验日活动,在北京及大亚湾、台山、阳江、宁德、红沿河、防城港核电基地等7地联动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