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机械回归本质 协同创新谋长远
■ 中国工业报实习记者 张妍 协同前行补短板,聚焦品质谋长远。2019中国农业机械与零部件行业峰会于8月15日在江苏省无锡市隆重召开,并同期举办两个主题论坛,行业人士深入探讨,共同谋求发展。会议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主办,大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承办,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河钢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协办。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农机主机企业、零部件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代表人员受邀参与此次会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宁学贵、大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蒋长虹、雷沃阿波斯集团总经理李金良等出席会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范景龙主持会议。 陈志在大会上致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2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制定涉企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听取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随后国务院出台了专门的文件,说明中国政府现在越来越善于倾听民意,也越来越依托行业协会来上传下达。协会就是为行业服务,为企业服务,要无障碍地把行业的需求和企业的意愿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政府,如果能够争取把这些意愿和愿望转变为政府的政策,乃至一些具体的效果,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陈志希望业界能够从未来智能化农机、智慧化农场的角度来思考产品未来,力争企业上下游之间产业链横向地、纵向地加强协同。本次会议以回归产品本质和短板的重点,加快提升我国农机装备的质量性能,促进农机行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严峻形势下,需要业界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同心协力,直面问题。 政策突破薄弱环节 宁学贵在会上介绍了2019年上半年农机工业运行情况。农机工业继续低速运行,处于负增长边缘,主要产品产量也在继续下降,但短板装备有所增长,畜牧机械收入同比增长19.39%、饲料机械销售数量同比增长11.82%;采棉机正处腾飞之年,产品供不应求;花生收获机、残膜回收机竞争者众多;辣椒收获机等经济作物市场活跃,形成产业规模。由于主要出口东南亚、非洲等国,所以中美贸易对行业影响较小。 国家降税减费、增值税返还等政策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利润同比增了0.02%。但企业收入大幅减少,企业经营压力还在增大,亏损、停产企业增多。 当然,企业也在认真贯彻国务院42号文件,坚持创新,突破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有效供给,成效显著,同时投资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产业升级。他预测下半年市场反弹动力不足,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之中,农机市场需求无复苏因素,且农业灾害增多,国四排放标准即将发布,建议大家减少库存方为明智之举。 协同创新共赢发展 李金良在会上表示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农机技术与水平发展仍有差距。从拖拉机看,欧美发达国家客户群以农场主为主,大型化、智能化农业机械已成为需求趋势,在拖拉机上已实现电液控制、无级变速、互联互通多级控制技术以及IV阶段末排放和新能源动力的经济环保技术;国内规模经营主体近年快速发展,但个体散户占比仍在60%以上,产品以中低端需求为主,拖拉机主流产品仍为机械控制、部分动力换挡技术,相当于欧美1980年以前的发展水平。从收获机械看,国内收获机技术相当于欧美国家2000年以前的水平,在底盘、脱离分离、电控和信息化等方面与欧美人存在于显著差距,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 他提出关于中国农机行业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建议。重点协同创新电液控制技术、动力换挡及无级变速、多谷物脱分及仿形技术、农机智能化技术、核心零部件开发与制造。鼓励龙头企业 “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发挥整机及零部件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创新合作实现产品同步发展、智能制造能力升级、打造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供应链和生态链。 关于新一代农机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模式探索,国家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玉成在会上作了详细报告。他介绍,国家级的农机产业创新平台,服务我国的农机产业创新转型,是近五年来取得的已有成就。未来,在农机的基础上,支撑农业生产由 “机械化”朝全程 “智能化”转型,打造智能农机的示范基地,基于智能农机的 “全程智能化”的示范基地,争取更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创新资源聚焦。目前已面向第二代农机智能化技术升级的部署、基于超级拖拉机I号的全程无人作业的生产效率测试结果、面向丘陵地貌的全程无人化农业机器人研发部署、面向 “一带一路”沿途国际的技术辐射与影响力建设等成果,并提出了按照技术成熟度构建行业的共性技术聚焦平台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构建以新一代农机为核心的服务型销售模式的商业创新模式,助力中国新一代农机更好发展。 当前我国农机工业发展受困,同质化竞争加剧,探索破局路径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陈志表示,在新一轮的大调整、大洗牌中活下来,就有理由相信,农机工业将很快会度过目前的寒冷,迎来行业新一轮发展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