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将超120亿元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邹洁 “这是我们的 ‘货到人’拣选机器人P800,它比传统的 ‘人找货’模式效率显著提升,可减少50%~70%的劳动力。在去年的双11期间,配置P800机器人的智能仓成功处理订单达500万件,今年6·18期间,完成发货逾2000万件。”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首设的物流机器人展区,北京极智嘉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郝旭东指着在轨道上来回穿梭演示的机器人,向前来采访的媒体介绍着。作为国内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先行者,极智嘉公司目前拥有专利数近400个,业务已实现全球覆盖,其中在日本物流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 此次参展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近40家北京企业,有许多都和极智嘉公司一样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这近40家北京公司又占到了参展企业总数的1/5,反映出北京在全国机器人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特色突出、成效显著。”北京经信局局长王刚在机器人大会的主论坛发言上,用这八个字总结了北京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成绩。据王刚介绍,北京市下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概括为 “5432”。 “5”是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4+1”产业发展格局。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加快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布局,推动多功能手臂、智能轮椅及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发生产。特种机器人领域,发展警用、消防救援等特种机器人,培育发展行业应用级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等。协作机器人领域,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加大协作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提升协同集成和应用服务能力。仓储物流机器人领域,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超市等智能仓储物流技术产品。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培育发展伺服电机及驱动、RV及谐波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推动产业化和协同布局发展。 “4”是支持四大产业创新模式。包括:产学研用创新模式。支持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 “制造商+用户”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支持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无人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市级特种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机器人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央地协同创新模式。支持央企在京发展智能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智能装备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器人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机器人前沿项目、创新型企业和双创示范基地,推行 “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创业孵化模式;跨界融合创新模式。支持企业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和技术开放平台,支持重点软件企业结合应用场景开展机器人集成创新。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拓展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领域。 “3”是激活三大应用市场。包括:加大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工业企业集成应用机器人和实施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支持企业利用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拓展应用服务市场;开展服务民生领域示范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对接、线上线下定制服务等方式,推动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参与2022年冬奥会以及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推动公共安全领域示范应用。围绕公共安全、城市应急等领域,支持企业开展警用、安防、救援等机器人示范应用。 “2”是实施两大产业协同路径。一是完善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支持相关企业、园区建设机器人加工服务平台,满足机器人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配套需求。支持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与零部件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建立上下游协作体系。二是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协作,支持龙头企业引导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在京津冀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链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搭建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到2021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包括:创新地位国内突出,涌现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产业实力稳步提升,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完善,培育3~5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机器人及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工业机器人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服务、特种、仓储物流机器人示范应用取得新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