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为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聚焦新时代制造强国伟大实践,本报从今日起推出 “壮丽70年 新中国工业印记”特别报道,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重温工业化道路的顶层设计,梳理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解析产业蝶变的内在逻辑,绘就新中国70年来中国工业荡气回肠、砥砺奋进的历史画卷。敬请读者关注。
■大庆油田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彻底把 “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未来十几年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
■以 “苦干实干” “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中国石化工业负重前行,中国石化工业攀登不止。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奋进史,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自主创新史。70年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奠定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坚实基础,目前正朝着石化强国的目标快速迈进。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建国初期中国就把大力发展重工业、现代化工业放在了国家发展建设的首要位置,而石油和化学工业则是支撑工业发展的 “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大致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20世纪70年代的初步奠基、80年代的开拓振兴、90年代的内涵发展、跨越世纪的重组做强,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一坚实的新起点。
石化产业遍地开花
石油和化学产业产品覆盖面广,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在建国初期 “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线的前辈们艰苦创业、矢志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194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全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炼厂原油加工能力11.6万吨、石油产量8万吨,其中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油品产量3.5万吨。面对这种状况,中国石油石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以高涨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初步发展。
当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油田在哪,石化企业就布局在哪。二是经济高速发展,带动石化行业遍地开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华工业的156个项目中,就包括化工项目7个。1956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突破。同年,中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厂开始建设。1959年9月26日, “松基三井”喷出滚滚油流,大庆油田诞生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中国石油产品自给率由1949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40.6%,彻底把 “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江汉油田、辽河油田、长庆油田、河南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相继被发现。与此同时,中国炼油工业蹒跚起步,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兰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万~100万吨的炼油厂,茂名、大庆、南京、天津、武汉、安庆等18个大中型炼油厂陆续兴建,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农业、稳定市场、调减工业的措施。当年,甘肃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成我国第一座以石油气为原料的年产5000吨/年乙烯管式炉,1962年元旦产出第一批合格乙烯产品,实现了中国乙烯工业零的突破。1962年底,从国外引进12项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设我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这是新中国石油化工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面对建国初期艰难的环境,为适应中国原油不断增长、加工量提高以及石油产品品种质量的需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坚持自力更生,开发研制出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相关催化剂、添加剂等五方面工艺技术,成为新中国炼油工业技术取得第一次重要突破的标志。时任石油部副部长刘放形象地称之为石油炼制工艺的“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的迎风绽放,使中国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自给率达到100%,中国炼油技术接近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彻底结束了中国人用“洋油”的历史。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说,这是在中国炼油行业放了个 “原子弹”。
(下转二版)
大庆油田7万多 “磕头机”在为祖国加油!
(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