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中国工业报:我们注意到,中轻联在轻工产业集群的认定方面是有退出机制的,2018年以来,累计公告取消了4批次共22家产业集群称号,这一举措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张崇和:按条件、讲质量发展产业集群是中轻联一直坚持的原则。产业集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与产业发展名副其实。对已经授名的轻工产业集群,每4年要开展一次复评,对于符合条件、名副其实的产业集群,继续保留称号;对于发展业绩突出的产业集群,将根据其新成就对其进行命名升级,对名不副实、发展萎缩的产业集群坚持予以淘汰退出。通过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已推动各地形成了专业辐射、龙头带动、产业兴镇、产业承接、以城兴业等多种集群发展模式,打造了强劲的综合发展力、高度的资源集聚力和强大的行业影响力,今后还要继续探索;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带动地方政府对主导产业的精准扶持,推进产业集群的系统增长和持续发展,让集群内企业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全方位提升轻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工业报:脱实向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课题,作为实体企业集聚地,轻工产业集群在推进政策实施、化解现实难题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张崇和:产业集群可以成为国家政策创新的试验田。轻工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内部产业链完整,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容易获得参考性强、代表性普遍的政策反馈,有利于国家政策效果的真实评价和深化实施。要善于先行先试,形成区域性好经验好做法,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区域性政策措施,可以成为国家制定产业新政策的依据和参考。产业集群能够集中体现产业共性需求,可以形成综合反应企业发展需求、更贴合实际、更具实效性的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还可以成为化解经济难题的神经末梢。在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可由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确实把落实 “六稳”要求、发展先进制造、防止脱实向虚等政策落在实处。 中国工业报:招商引资往往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该如何理解在招商引资驱动下的轻工产业集群社会责任? 张崇和:招商引资是轻工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社会责任并不矛盾,不过,我们并不主张轻工产业集群唯GDP论。轻工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力军,轻工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有时代特性、产业特性、区域特性、文化特性、社会特性和国际特性,更要有以人为本的特性。近些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大力引导轻工产业集群在新时代书写社会责任华彩乐章,紧扣时代主题,回答时代命题;积极践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保障安全,并积极投入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公益和社会事业;要结合产业特点,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好产业扶贫新文章;要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中国担当。 中国工业报: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为各个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与合作带来挑战,轻工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能自我限缩,该如何突破国际市场呢? 张崇和:轻工产业集群在本质上是属“开放”的,要以更大的开放融入国际市场。要积极顺应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紧跟国家开放步伐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和主攻方向;要嵌入国际产业生态体系,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国际化发展和升级,在国际市场结构调整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要高度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勇于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产品和品牌附加值;要善于集中优势,打磨实力,在合纵连横中主动开创新局面。 中国工业报:据了解,促进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已经成为中轻联重点工作,如何认识和推进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张崇和:中轻联产业集群工作已开展18年,从一开始就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按照考评要求,被授予 “产业之都”称号的集群,其主导产品的产量应居全国同行业前3名,或其出口居全国同行业前5名;被授予产业基地 (城、园、区等)称号的集群,其主导产品的产量一般居全国同行业前8名或出口居全国同行业前8名。 新产业集群一方面体现为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为质量的提升。中轻联这两年加强了对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和布局管理,合理安排年度新建产业集群数量,适度控制产业集群建设的总量,最终控制在400~450家。要实事求是推进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开展共建工作。要培育产业集群的新型产业生态,推进集群内企业握指成拳,在智能化、设计、服务、绿色、产融结合等方面构建全新企业生态,进一步健全产业集群的区域生态、政策生态和工业文明生态;要加强新型能力建设,引导有关方面把支持单一企业和支持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力度培育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的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引领力、聚合力、链接力和支撑力,打造以新型能力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坚定目标,久久为功,全力培育和壮大新型轻工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