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陈俊岐 实习生 莫碧妙
“作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转型发展就是陕西铜川追赶超越的现实担当,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是铜川必须答好的重大命题。”铜川市委书记杨长亚说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铜川市工业门类 “一煤独大” “先矿后市”发展模式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铜川市委、市政府抓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转型试点城市历史机遇,一方面坚持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
据了解,截至2018年,陕西铜川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3.0%,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9.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生产、工业投资 “双进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位列全省第六;工业投资增长59.2%,技改投资增长474.6%,双双位居陕西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31.5%,分别高于全国、陕西省33.9个百分点和35.3个百分点。
重构产业体系 增添活力多元
多年来,铜川市把产业优化重构作为发展的第一大事,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接续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发展新型工业、高新技术、现代文旅等产业。
传统产业方面,以航汽铝材为引领,形成了煤发电、电炼铝、铝深加工的循环产业集群,航空汽车用铝成为拉升经济的主引擎,年产600万只汽车轮毂项目、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建设,使得传统产业实现质效提升。
现代文旅产业方面, “我们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以园区、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杨长亚介绍道。铜川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培育了一批新型文化业态,年接待游客已突破2100万人。
拒绝粗放生产 推动园区建设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铜川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约化推动和园区化承载的战略部署,走扩大内涵发展之路,先后规划建设新区南部、坡头、黄堡、董家河4个市级工业园区,惠塬、王家河、顺金、彭镇、陈炉5个县级工业园区,2017年底9个园区全部纳入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
2018年,铜川市出台 《市级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的意见》 《加快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目前,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明晰,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集群明显。
2018年底,累计完成投资约530亿元,入驻企业410户,从业人员2.08万人,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将近200亿元。
重现 “溪山行旅” 共创大美铜川
“铜川作为一个工业城市,过去为国家的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累计为国家贡献了6亿多吨的煤炭和3亿多吨的水泥,为中国的工业增了志气但是也伤了元气。”铜川市委常委、铜川市常务副市长严维佳说。
2013年起,铜川市水泥企业由30多家减少到6家。累计实施了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91个。2016年,铜川关闭21处地方煤矿,实现煤炭去产能1058万吨,占到当年全市煤炭总产能的36.5%。
2017年铜川市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修复保护试点城市,为了保护和修复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绿色转型发展,铜川市以境内的沮河、漆河、赵氏河流域为基准,将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七大治理片区,形成了规划、设计、实施、验收 “四位一体”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共实施项目17个,累计完成投资35.28亿元。
自项目实施以来,铜川市新增雨洪调剂量1260.77万立方米/年,整治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6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4.04平方公里。
如今,铜川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6.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关中地区前列,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