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赵文翔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安徽马鞍山经信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优服务、稳增长、重融合、促转型,努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专程采访了马鞍山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翔。 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黄翔告诉记者,十八大以来,马鞍山市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是规模总量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10.8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从2015年的6.1%逐年提升至2019年1~7月的7.6%,占比排名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1110户。今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层次逐步提高。截至2019年7月底,马鞍山市工业经济覆盖36个工业大类行业,行业覆盖面87.8%。2018年,钢铁、汽车及装备制造、化工、食品、电子信息、建材、节能环保等优势主导产业共计实现产值2671.0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9.18%,同比增长15.4%,较同期规上工业增速高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3.5%和30.7%,分别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 三是质量效益持续向好。今年1~7月,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实现增长,行业增长面为75%,比上年同期提升13.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近年来逐年提升,2018年达到6.91%,在全省排名第6位。 四是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十八大以来,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质量大幅提升。2018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3%;实现税收收入152.5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为69.3%。 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 黄翔说,马鞍山市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90个,全市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及技改投资占整个工业投资的比重均保持在50%以上,工业和技改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今年1~7月,全市完成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8.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依托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研发能力提升。截至2019年7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3个,市级229个,累计培育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4个,市级76个。 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支持企业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争创品牌,累计新增省级新产品104个,10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工业精品。 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截至2019年7月底,共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数量居全省前列。市经开区获得 “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泰尔重工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设计平台项目获批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集成项目,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10L柴油机等3个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着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截至2018年底,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底累计下降18.28%,提前完成省确定的 “十三五”工业节能目标。在工业领域开展百家企业节水行动,截至目前共有省级节水型企业5家,市级19家。2015年以来,马鞍山市共有18家节能环保企业、31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29项节能环保装备产品、24个节能环保重点项目和7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入选安徽省节能环保 “五个一百”名录。 着力推动去产能和打击地条钢。积极稳妥推进马钢设备关停、封存和拆除,2016年以来,累计压减生铁产能224万吨、粗钢产能269万吨,圆满完成马鞍山市退出钢铁产能三年目标任务。保持打击 “地条钢”高压态势,建立并完善马鞍山市打击取缔 “地条钢”工作长效机制,强化人防技防力量,加大工作力度。 两化融合发展加速试点。马鞍山市 “两化融合”首先要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的应用。获认定省级智能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15个,认定市级数字化车间20个、数字化生产线13个。国星生化精细化工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企业加快 “智慧转型”,截至2019年7月底全市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1家,占全省总数12.5%,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3家,占全省总数的8.2%,均位居全省前列。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谈到下一步工作目标和任务时,黄翔强调,马鞍山市将以融入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南京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立足现有产业,推动制造业加快高端、智能、绿色、品牌、集聚化发展步伐,坚定不移 “调结构”。深化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提升发展水平。围绕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支持企业瞄准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质量效益和安全水平。推动传统铸造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创新驱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 “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传统制造业 “智慧转型”。支持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发展,持续推进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改造和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接续 (未来)产业谋划,下好 “先手棋”,着力勾勒产业发展 “升级版”。按照延链、强链、补链的总体思路,指导并支持区域间企业加强项目合作,深化产品配套,打造产业合作互补、互利共赢协作格局。以产品高端升级、技术加速转化、装备更新改造、产业绿色发展为路径,围绕长三角重点城市在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协同配套、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培育未来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