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年,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10年中国钢产量占了世界一半,2012年中国钢材自给率超过100%。中国钢铁工业从量到质不断提升和突破,塑造了新的世界钢铁产业格局。
■在伟大新时代,中国钢铁工业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 “傻、大、黑、粗”形象,而是绿色化、智能化、全球化的一道 “靓丽风景”。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作为中国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钢铁工业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在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 “中国制造”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1979~1992年)、改革开放深化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1年)、全方位改革开放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2002~2012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2013~2018年)。
中国钢铁工业雄关漫道,中国钢铁工业山河巨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间,中国钢铁工业从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开始,既经历过顺利的发展,也遭遇过挫折的挑战,既有沉痛的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跻身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
三次大规模钢铁基建高潮
毛泽东主席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一直把发展钢铁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中心环节,经历了 “一次重大转变” “两个黄金发展期” “三次基本建设高潮” “一段坎坷曲折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要实现工业化,却发现钢铁 “有锅无米”,当时中国的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只有25万吨、16万吨、14万吨。国民经济3年恢复期 (1950~1952年),中国重点对当时现有的钢铁生产工艺装备进行恢复、扩建、改造,以满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此后,中国掀起了三次大规模钢铁项目基本建设高潮。
第一次建设高潮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这也是中国钢铁工业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几乎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在苏联援助的156个工业项目中,鞍钢、本钢、包钢等8个项目投资额占156个项目总投资额的近一半。同时,开启了对石景山钢铁厂等近20个钢铁企业改造和扩建工程。
第二次建设高潮是规划并开始建设 “三大、五中、十八小”工程时期。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表 《论十大关系》之后,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转变到从国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出走 “大、中、小”相结合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基本完整的钢铁工业布局。1958年,提出了 “赶英超美”“大跃进” “全民大炼钢铁”的口号,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当年就建了30多家钢铁厂。
第三次建设高潮是从1964年开始的 “三线建设”。中国钢铁工业在调整的同时,开始了以西南攀钢、西北酒钢为主的 “大三线”建设和以中西部地区军工配套的“小三线”建设。到1965年,中国生铁、粗钢、钢材的产量分别从1957年的593.6万吨、535万吨、436.4万吨跃升到了1076.7万吨、1223万吨、894.9万吨。这是中国钢铁工业第二个黄金发展期。
中国钢铁工业三次建设高潮为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在随后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1976年粉碎 “四人帮”后,中国钢铁工业得以恢复正常生产,1977年全国钢产量2374万吨,1978年全国钢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达到3178万吨。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中国钢铁工业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焦化、耐材、铁合金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
激发钢铁工业强大内生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要搞大工业,没有钢是不行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钢铁工业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钢铁企业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钢铁企业活力。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钢铁企业学会 “与狼共舞”。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调整、改革和对外逐步开放。 “调整”的重点是压缩钢铁工业建设规模,同时提出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品种,增加短线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收入,实现扭亏增盈,抓好中小企业的改造,搞好安全文明生产。 “改革”主要是扩大钢铁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放权让利,逐步推行 “两项制度” “三项试点” “四大开放”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使国营钢铁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两项制度”改革:一是实施 “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二是在产品销售体制上推行 “价格双轨制”改革。 “三项试点”改革:即组建企业集团试点、股份制试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四大开放”改革:即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种技术、两个市场。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