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观察 夯实产业基础能力 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 李 燕 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迅速地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逐步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在这一快速发展的 “压缩式”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和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延伸,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有很多领域产业基础能力的短板没有补齐,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不高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阶段以及 “十四五”时期,都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攻坚期,产业发展阶段对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显著增强,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作为攻坚发展的突破口,有利于化解外部风险挑战,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从技术能力看,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能够自主可控,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强。从适应能力看,产业供应链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高效地做出反应,在外部风险和挑战下,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冲击调整能力。从控制能力看,本国头部厂商具有较强的垂直整合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市场网络,产业链的国际竞争能力强。从盈利能力看,具有较强的价值创造能力,整体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从产业链生态看,产业链相关主体之间实现了深度分工和高度协同,产业配套能力强,产业链融合创新较为活跃。从发展的可持续性看,能够实现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从要素支撑看,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链接,能够为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关键支撑。 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当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关键是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协同,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在推动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技术体系、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的创新变革机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相结合,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基础能力短板,在应用迭代中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在部分新兴领域实现换道超车。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着力完善政府支持、激励政策引导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在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上还可以有更大力度的举措。此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改革,形成对创新的正向激励。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一项重要举措,须坚持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围绕我国各行业领域产业基础能力的薄弱环节,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工程重点,整合各方资源,分类组织实施,增强自主能力。 增强产业链韧性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产业链韧性可以理解为产业链在面对内外部风险和挑战时,基于自身潜能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调整和应变能力,当然也包括了面向未来的发展潜力。当前,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短板,主要是产业基础能力弱,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断链的隐忧;另外,基于品牌、技术、关键资源和市场优势的产业链控制力和影响力尚未形成。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变化导致的渐进产业转移和中美贸易战冲击下产能被动外迁的双重叠加效应,稳定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提升产业链水平,在低端转出去的同时实现向产业链高端跃升显得尤为重要。从短期看,是稳定就业和经济增长,有效应对外部风险的需要。从长期看,是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提高产业链创新力和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产业链已积攒了一些发展优势。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已形成较为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链生态优势。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产业链融合创新、协同创新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持续增强。下一步,建议重点围绕 “安全可控、开放包容、竞争有序、协同高效、融合创新、生态活力”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产业链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是通过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和升级,从根本上提升产业链的核心能力。二是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发展方向,全面消除产业链进入壁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制造业跨国合作网络。三是落实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营造公平、有序、低成本、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保持产业链主体的创造性和竞争性。四是促进产业链纵向升级,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向设计、研发、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拓展。五是积极推广应用智慧供应链管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上下游供应链灵活高效配置和低成本的资源协同。六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生态体系,重点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和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应用的协同;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创新要素的协同;高水平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创新活力。 (本文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