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汪敏燕。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锋白
洗衣服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日常生活必须做的事情。该用什么清洗家居衣物呢?面对线上电商平台或线下商场琳琅满目的洗涤用品,消费者可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这也许是表象,其实,洗涤剂的背后大有文章。围绕新型洗涤生活和洗涤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汪敏燕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
中国工业报:洗涤用品是个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市场情况有什么显著的差异?
汪敏燕:相关行业报告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使用浓缩液体洗涤剂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美国液体洗涤剂浓缩化率达98.8%,欧洲近80%,日本达98.9%,韩国达66%,而我国浓缩洗衣液占比只有4%。以2018年我国洗涤用品市场1800亿左右的规模来估计,如果这个占比从4%增长到20%,那就可以实现360亿左右的规模。可以看出,国内浓缩液体洗涤剂使用率明显偏低,市场普及率的差距比较大,并且市场潜在增长空间巨大。
洗涤剂浓缩化在国内业界已经大力推广了十多年,但浓缩液体洗涤剂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依然偏低。在过去的20年间,欧洲的洗涤剂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进步推动了浓缩洗涤剂的发展,使消费者每次洗涤剂的用量明显减少。2017年与1997年相比,欧洲共节省了大约300万吨洗涤剂的使用量。液体化产品已快速发展成为欧洲洗涤用品市场的主导产品,这种需求带动生产企业不断推出浓缩化产品,而我国浓缩洗涤剂占比仍徘徊在原有水平。
数字与状态的对比,折射出洗涤用品产业发展理念和市场消费理念的不同,反映了人们洗涤生活方式的差异。浓缩液体洗涤剂代表产业绿色发展方向。将来,我国的洗涤剂行业一定要走向绿色发展,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一块尚待培育且未被分食的大蛋糕,这也代表了我国洗涤用品产业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业报:洗涤剂浓缩化的市场前景和现状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巨大的 “鸿沟”。打铁还需自身硬,洗涤用品产业该如何锤炼自己的内功?
汪敏燕:目前,浓缩液体洗涤剂的普及,主要还是受困于供给侧的技术进步水平和产品品类与消费侧的洗涤习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只有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让消费者用上物美价廉的产品。洗涤用品产业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趋势补短板,在巩固中低端市场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市场。
不过,我们面临的尴尬问题是,浓缩产品的核心技术还在国外企业的手里,国内企业只掌握一部分,所以倾向于选择代加工的方式,致使价格偏高。大额投入也使国内企业望而却步,很难在浓缩洗涤剂原料、助剂、配方开发、浓缩产品宣传、消费者教育等方面形成有机结合,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很难形成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协同发展方式,真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今后,洗涤用品市场将呈现出由洗净向洗护转变、天然可循环再生原料提取的绿色表面活性剂代替石油源表面活性剂、洗衣凝珠新产品快速增长等趋势。适应新型洗涤生活的要求,我国洗涤用品产业需要一次以技术为核心的 “质”的跳跃。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协同是洗涤用品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企业技术创新要在改进消费体验和兼顾成本效益等方面满足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提高浓缩液体洗涤剂的普及率,催动洗涤用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业报:市场蛋糕总是十分诱人的,但是十多年来的发展表明,洗涤剂浓缩化的市场占有率并没实现理想的突破,今后的着力点该如何布局呢?
汪敏燕: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消费者研究,开展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不断加大研发和市场投入,推出系列新品,为开辟新市场注入新动能。
虽然技术创新可以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和消费模式,但市场终究是由消费决定的。在推进产业升级的同时,要同步推进消费升级,大力倡导绿色环保、高效节约、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洗涤生活方式,加强消费者市场教育,畅通消费渠道,改进消费体验,提升满意度和美誉度。
着眼于绿色发展的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支持洗涤剂浓缩化的政策体系,健全标准化体系和绿色发展体系。同时,浓缩化洗涤剂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有赖于消费者洗涤理念和习惯的转变,因此,要特别重视强化行业公共服务,在构建创新体系、引导新型洗涤生活、加强品牌推广、开展科普教育等方面,行业组织和政产学研用各方要形成合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丰富公共服务手段,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要加强示范应用,以点带面,对于集中洗涤的地方,比如洗衣房、学校等,积极推进浓缩洗涤剂的使用,逐步让浓缩化洗涤剂被消费者认可接受并深入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