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加速布局
■ 中国工业报 余 娜 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增幅或将进一步放缓。最近,由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共同编制的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 (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 报告预测,2019年中国天然气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表观消费量达 310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长约 10%。不过,对比2018年17.5%、2017年15.3%的数据,今年的增幅或有所放缓。 “确保中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最基本的是要加大天然气的勘探力度,核心是解决增储上产问题。”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校长郝芳表示。 布局天然气产供储销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 从国际趋势看,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23%,仍是未来唯一增长的化石能源。从国内形势看,天然气在我国能源革命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预计 2050年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将保持增长趋势。 “加大天然气利用、推动天然气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能源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和现实选择。”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在报告发布会上坦言。 报告强调,随着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将呈现 “三足鼎立”的局面。为推动中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应谋划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这一重大布局。 首先,全力打造四川盆地天然气生产基地和鄂尔多斯盆地、新疆地区天然气主产区。其次,全力打造海上天然气生产基地和环渤海天然气供应保障体系。 在进一步完善环渤海地区管网体系的基础上,依托现有港区布局建设一批 LNG接收站,还应增强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天然气多元保障及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合理布局进口气源和通道。加快推进天然气进口国别 (地区)、运输方式、进口通道、合作模式以及参与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 “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资源勘探开发和 LNG项目投资与运营。 区域地下储气库群,应加快建设。我国现有储气能力相当于年消费量的5.7%,与12%~15%的世界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当前储气设施建设面临规划选址难、用地难、盈利模式亟待突破等制约。下一步,拟围绕天然气产区和进口通道,重点打造区域地下储气库群,解决重点储气库用地问题,同时抓紧建立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加大政策支持,使储气设施投资可回收、运营可持续。 不容忽视的是,还应有序发展替代能源。《报告》指出,发展煤制气产业是立足国内能源资源禀赋国情,增强国内天然气供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煤制气产能基础上,应加大示范项目建设力度,推进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任务落实。 推进油气体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油气行业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逐步完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18年9月5日,国务院 《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和深化天然气领域改革两个方面,部署了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健全多元化海外供应体系、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等十条措施,构建了中国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总体框架。 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 《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 (负面清单)(2019年版)》,取消了 “石油、天然气 (含煤层气,油页岩、油砂、页岩气等除外)的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 “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燃气管网建设、经营必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油气对外合作项目总体开发方案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 《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实现了居民与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 “并轨”。 “《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已审议通过,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组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报告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为共同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已被纳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均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建立周例会机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下一步,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如何齐头并进? 报告建议,在深化油气体制改革上,应加强勘探开发领域市场竞争。加强全国天然气管网统一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上,应逐步放开天然气领域竞争性环节的价格,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加快完善监管规则和信息公开制度。推广季节性差价、可中断气价等差别化价格政策。加强天然气输配环节价格监管,逐步构建运行高效的天然气市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