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布2020“一号文”按下创新“快进键”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蕾 1月2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江苏南京市召开2020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这也是该市连续三年发布以创新为主题的 “一号文件”。文件聚焦完善科创企业森林成长、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产品应用激励、创新要素有效支持、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等六个方面。 据了解,2020年 “创新一号文”与2018年和2019年的 “一号文件”有机衔接、相得益彰,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协同性和递进性,也凸显了几个重要的趋向和选择。2020年 “一号文件”主要聚焦产业的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的水平上升,重点围绕产业创新和升级整合进行有效布局,更加强调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加强调战略导向。 “七个新高”见证发展 “加速度” “新年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用 “七个新高”,总结一年来南京创新发展取得的扎实成绩。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475家,累计达到45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增长14.8%;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近46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28%;PCT专利申请量增长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知识产权指标继续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9万人、其中硕博人才增长150%;南京城市创新指数和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攀升。 创新,正成为城市的第一语言。创新名城建设的务实推进,让南京不仅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南京的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转型。 “4+4+1”主导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五大地标产业加速崛起;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占比近70%,软件业务收入达到5100亿元;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685家,比上年增长一倍,数量位列全省第一。15个高新园区所属国有平台总资产规模超过1600亿元,培育了全市近75%的新增高企,主城区内6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基本建成,为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了 “主阵地”。 优化创新生态支撑体系 记者发现,在今年的一号文件里,有不少政策举措全国首创、全国领先,南京继续真金白银投创新、深化改革促创新。张敬华说,2020年的 “创新一号文”,产业指向更鲜明、机制支撑更完备、前瞻探索更积极、政策供给更精准,努力构建最好最优的创新生态支撑体系。 在校地融合上,全面启动 “百校对接计划”,三年内从各板块选派100名科技专员,驻点对接全国100所重点高校院所,精准抓实产学研深度合作。 在企业支持上,除继续实行初创期科技企业三年经济贡献全部返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经费额外10%普惠奖励和一系列高企支持政策之外,对高企中新增的规上企业,其三年内每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的50%给予返还;坚持“一企一策”,更大力度孵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一号文件还明确,布局建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平台应用场景,建立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行政容错免责机制。 在产业链培育上,对各板块聚焦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给予土地、资金等 “一区一策”支持;对企业在产业链薄弱环节上的技术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大奖补力度。 此外,在知识产权上,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投资子基金,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和纠纷应对援助机制。在要素激活上,明确提出把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强化开放应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组建大数据公司,推动数据资源与产业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紧密融合。在人才保障上,除继续实行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补政策之外,今年还赋予企业更大的人才举荐权,加大对产业紧缺外籍高端人才的奖补力度;同时,加快增加人才住房实物供给。 五个关键词彰显建设成就 在谈及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成就时,南京市代市长韩立明用了五个关键词来形容。 第一个关键词, “爆发式增长”。当前,南京各类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685家;独角兽企业12家、培育独角兽企业66家,瞪羚企业172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312家;上市企业达到了117家,已然形成了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 第二个关键词, “靶向化聚才”。始终把创新人才作为优先选项,在引才、育才、用才上,给予 “定制化”政策和 “精准化”保障,实现了人才加速集聚的局面。 第三个关键词, “硬核型创新”。坚持 “基础研究”和 “应用研究”一起抓,全力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加速推进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创新策源之地。2019年南京十项重大原创成果,展现出南京科技创新最前沿的突破、最硬核的实力。 第四个关键词, “制度性变革”。坚持把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载体,突出市场化导向,实行混合所有制,让人才团队持 “大股”,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 “利益绑定”和 “动力激发”新机制。 第五个关键词, “综合性效应”。2019年,南京市经济增速达到8%,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8%及以上,增速位列东部GDP过万亿元城市、全省首位。主导产业提质增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四大先进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增长8%,软件产业全年业务收入5100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创新已经成为南京最鲜明的气质、最强劲的动力、最澎湃的激情。新的一年,南京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创新之光照亮梦想之城。”韩立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