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南京加快“强富美高”建设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蕾 1月9日,江苏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9年南京的发展 “稳、进、好”。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050亿元,位居东部地区GDP过万亿元城市和全省首位;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475家、增长47.3%,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685家、比上年翻一番,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0条,跻身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第五位、全国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第二位。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要为 “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为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南京推出一系列有效举措,助推高质量建设 “强富美高”新南京迈出新步伐。 坚持稳字当头 完善和强化 “六稳”措施,确保经济实现量的较快增长、质的稳步提升。集中精力推进368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当年有效投入达2400亿元。猛攻项目转化达产,工业增加值增长6.5%,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以 “新服务”推动消费升级,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特色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叠加优势。全力推动江北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功能集成,为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提供支撑。围绕投资贸易自由、人才流动自由、金融开放等重点,持续开展 “1+N”首创性和差异化政策探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高水平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引导顶尖实验室、跨国公司实验室加快集聚,推动国际研发合作。 做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因诊断、高端医疗器械等核心技术,确保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分别突破500亿元、1000亿元。加快布局数字金融等新业态,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和债券、股权融资支持工具试点,创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支持全市各类经济功能区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 (B型)作用,发展航空制造、保税物流等产业,打造开放新引擎。 做强产业地标 围绕 “4+4+1”主导产业,聚焦五大产业地标,实施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力争每个产业地标建成一家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创新平台。实施产业地标强链计划,围绕重点领域,引进高端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揭榜攻关。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能级,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 “专精特新”培育计划,新增省级 “专精特新”企业10家、国家单项冠军2家以上。 服务实体经济夯实产业基础。支持民营企业 “新28条”,引导其做精做强主业、提升发展质量。提升 “南京金服”平台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续贷服务,发挥转贷互助基金实效。推动民营企业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坚持专业化方向,加快发展科技服务、金融信息、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培育 “数据市场”和 “算法市场”,建设 “人工智能+” “5G+”等应用场景。大力发展 “5G+工业互联网”,推进华东地区工业互联网应用体验中心、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灾备中心等建设,打造一批运用平台,推动企业 “上云” “用云”。 加大创新培育力度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持续开展 “生根出访”,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稳定合作机制,布局建设并高效运行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重大前沿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在宁高校院所作用,放大资源效应,拓宽合作渠道。实施 “百校对接计划”,继续实施 “创业南京”英才计划和 “宁聚计划”。 支持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深化 “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高校院所、科研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推进高新园区企业化运作、管理团队聘用制改革,加大对产出指标的考核力度,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全市65%以上。 新建30万平方米城市 “硅巷”。扩大宁创贷、苏科贷等规模,成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 (子基金)投资联盟,新设10支以上天使子基金,加大对初创期、成长型企业支持力度。 激活发展潜能 落实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新100条。推动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网办,简化企业跨区域迁移流程,全面推行简易注销登记。推进 “宁满意”工程,“一网通办”事项较去年翻两番,形成50个 “一城通办”事项目录。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区域评估推行力度,探索智能化审批改革试点。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能力,高水平建设中国 (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实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绩效综合评价,创新工业用地更新利用方式,推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增流挂钩、增违挂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项目融资机制。开展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 推进要素集聚化,对重大产业项目,优化招商资源配置,集聚土地、载体、政策、金融等要素资源,全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地。推进招商精准化,突出主导产业、聚焦产业地标,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开展重特大项目招引,实施靶向出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