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重新上市 国机重装打造国企改革新样本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阔别A股市场近5年,近日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国机重装,二重集团 (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系其前身)重新上市申请获得上交所的同意,也就是说国机重装回归A股进入倒计时。 国机重装的再次上市是中国二重经历了债务重组、分流人员、盘活资产、创新驱动、资源整合、引战融资等一系列的改革脱困举措,企业从低迷走向涅槃重生的一次成功的国企改革。 历时五年退市企业终脱困 众所周知,中国二重是装备领域元老级企业,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同时也是世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少数具备极限制造能力的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2011年因受行业、自身运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中国二重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陷入破产清算的边缘。2013年7月,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联合重组后,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国机集团及中国二重制定了中国二重改革振兴总体方案。国机集团成立中国二重改革振兴领导及工作组,举全集团之力,扎实推进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 2015年5月,中国二重主业上市公司二重集团 (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二重重装)选择主动退市,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退市制度改革首个成功案例。 主动退市以后,中国二重及二重重装按照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通过债务重整去杠杆、盘活资产去产能、瘦身减负去库存、提质增效降成本、整合资源补短板,业务布局、资产质量、运行机制不断优化,运营成本、负债水平、人员规模趋于合理。中国二重改革脱困实践由此成为了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国企改革重组的典型案例。 资源整合焕发新活力 中国二重脱困以后,改革并没有停下脚步。据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2018年3月,国机集团以浴火重生后的中国二重核心制造主业为平台,整合中国重机、中国重型院等集团内重型装备板块优质资源,组建了集科工贸于一体、覆盖全产业链的国家高端重型装备旗舰——国机重装正式运行。 2018年底,国机重装实施完成了定向发行,落实了国有资本金权益,并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中央企业中引进了5家战略投资者。国机重装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至60%以下,促进了企业轻装上阵,也进一步优化了国机重装多元化产权结构。 国机重装既拥有行业领先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全球最高等级的极限制造能力,又拥有全球化的市场布局和国际工程承包与服务经验,具有从科研、制造到国际工程贸易的全产业链优势,是代表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国机重装在设备方面,成功研制了12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拉伸机、19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新型智能化热模锻压力机等重大成套装备;在高端铸锻件方面,成功研制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高中压转子、百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转子、百万千瓦级水电水轮机铸锻件、重型燃气轮机复合转子、国内最高水头长龙山抽水蓄能机组转子中心体等;在核电装备方面,成功研制了CAP1400冷却剂主管道、堆芯补水箱及海外首堆 “华龙一号”主管道等;在核能电力及其他应用领域,成功研制了2400吨级锻焊加氢反应器、100千瓦及200千瓦飞轮储能装置、年产60万吨粉煤热解回转反应炉、年产120万吨粉煤热解回转反应炉、垃圾熔融裂解装备、油泥污染物处理装备等。 启动高端智能项目 中国工业报记者近日从国机重装获悉,3月16日,国内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国机重装重点建设工程——飞轮储能装置智能工厂在国机重装二重装备启动建设。该智能工厂预计将于年内建成投产,一期产能达1000套/年。 飞轮储能装置是推动国机重装高质量发展的长线产品之一,已被列入国家首台套和数据中心绿色推荐产品。目前,国机重装已成功研发两种型号EP-100、EP-200飞轮储能装置,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拥有13项专利,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数据中心、精密制造、轨道交通、医疗等领域。 飞轮储能装置智能工厂建设由国机集团下属企业中机六院EPC总承包,主要从事飞轮储能装置成台套产品批量化生产制造。截至目前,飞轮储能装置智能工厂建设项目、E-FOS管理体系搭建及团队建设等均按计划推进。飞轮储能装置智能工厂建成后,将以智能产线、智能物流和智能信息化为载体,采用先进管理体系,实现飞轮储能装置科技成果产业化、制造智能化,努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飞轮储能装置生产基地。 类似于飞轮储能装置工厂这样的项目,正是国机重装近年来发展高端智能产品的重点开发方向。目前,国机重装在加快推进传统领域转型升级、着力解决 “卡脖子”难题的同时,还在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努力开拓新兴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从而推动企业稳固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 记者手记 重生之路:从单一制造转向总包商 国机重装的成功来自于全新的尝试。 崭新的国机重装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核心制造基础上,成为国内首个集科工贸一体的高端重型装备平台,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亮点必须注意。 首先,国机重装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取得成功的同时,更注重在新兴行业开拓创新。同时注入的中国重机则将二重从 “打工者”变为 “服务商”,实现从单一制造商向工程服务商及总包商的转型,为国机重装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中国重型院作为研究机构进入国机重装。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艺设计能力,更是科研创新与研发能力。对于国机重装这类生产大型机械的企业来说,如何推进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与新产品的研发至关重要。 记者认为,国机重装的成功模式正是重型装备行业目前正在探索的模式。 重型装备近期整体出现了明显复苏,中国一重、中信重工、太原重工、大连重工等企业虽然没有像二重重装那样完成如此大面积的整合,但是从市场的整体需求来看,都在向总体服务承包商转型。 中信重工提出 “核心制造+综合服务”的商业模式,着力打造矿用磨机、提升机、回转窑、辊压机、立式搅拌磨、破碎机六大具有国际水平的核心产品,整个重型装备产业板块的产业经营意识、系统协同不断增强,主机、新产品、备件服务和加工业 “四业并举”的优势正在形成。 大连重工始终坚持以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方向,抢占装备制造业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由此,企业全面为顾客提供“管家式”和 “一站式”服务。 从之前的低谷走出来,重型装备企业走了一条浴火重生之路。它们将眼光落在市场需求上,打造出企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从整机、成套设备、工程总承包再到维保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体系,这一步走对了。可以预见,在紧抓传统核心技术的同时做好全产业链的服务,重型装备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将变得更加容易。 (郭 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