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望修复 远期发展重在改革侧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钢铁行业造成的冲击十分明显,但如果当前中国国内防控向好的态势得以持续,并且境外输入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后中国国内钢铁需求侧和供应侧都将逐渐恢复。”日前,麦肯锡在提供给中国工业报记者的“新冠疫情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及钢铁企业战‘疫’之策”分析报告中指出。 疫情对需求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麦肯锡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国内建设和生产活动造成显著影响,其中建筑行业和制造业复工率均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根据期初和期末库存量、期间产量及净出口等数据推算,2020年春节后两周中国钢材需求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30%,实际投入消费的钢材可能更少。结合疫情因素,麦肯锡将2020年中国钢铁各季度需求状况展望分为较快、基准、较慢三种情景,预计一季度中国钢材需求将显著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原预期下降13%~21%。 麦肯锡预测,2020年全年中国钢材需求量设为9.02亿吨,但结合实际疫情控制情况,预计钢材需求或将呈以下情景:一是恢复快,力度大。第二季度后需求强力反弹,部分弥补一季度需求下降,全年需求和前期预测基本持平。二是基准。后期需求部分弥补一季度的下降,但全年需求仍略低于前期预测。三是恢复慢,有反复。后期需求难以弥补一季度的下降,全年需求显著低于前期预测。 麦肯锡认为,2020年全年中国钢铁市场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季度后疫情控制情况,包括境外输入控制。从中长期看,如当前中国国内疫情控制维持向好局面,境外输入影响得到有效控制,预计二季度起延滞钢材需求将分行业逐波释放。 一是建筑行业: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驱动下,为弥补工程延期,基建等行业需求预计恢复较快,二季度后或将启动一大批基建项目,其中新增医疗、5G、农村基建项目将构成新的需求。从中长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建筑行业的影响较为有限,建筑钢材长期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二是机械行业:中国扩大最终消费、稳定制造业投资、减费降税等政策的落实,将对机械行业起到稳定与推动作用。疫情缓解后机械行业将逐步回归常态,总体上机械行业受疫情影响较为有限,全年钢材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或小幅下降。 三是交通行业:疫情对年内汽车行业影响偏负面,特别是湖北地区汽车产量约占全国8%~9%,并且零部件配套企业众多,对汽车产业链影响大。疫情控制后,抑制的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但钢材需求更多取决于汽车企业能否恢复正常生产,预计汽车行业对钢材需求将承压。 供应方面,由于受疫情冲击,中国各地交通、原料供应和复工受阻,短期内给钢铁企业生产造成很大困难。比如高炉产能利用率从1月的约77%下降到2月中下旬的约73%,粗钢产量出现下降。 “钢铁产量下降更多由短期客观困难造成,而不少钢铁企业仍对后市谨慎乐观,预计随着疫情逐步缓解,中国钢铁企业生产将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麦肯锡分析。 利用数字化机会窗口弯道超车 麦肯锡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的短期压力十分显著,钢铁企业承压严重。 短期内,一是安全第一,做好疫情防控。二是量入而出,关注资金库存。中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成品库存高企、销售收入锐减的巨大压力,要及时评估资金风险,对重大支出、投融资计划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要关注资金和库存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三是灵活应对,做好生产组织。疫情期间供应链情况,包括库存、运输条件、人员到岗、工作方式等都与往常有很大不同,生产组织部门要根据实际条件组织生产运营,对各单位的要求和考核要及时调整,并确保沟通及时到位。四是顺势而为,合理安排检修。在疫情防控期间人财物等条件很难迅速恢复到支撑市场需求和正常生产的水平,在目前市场和生产困难时期,要重新审视检修计划、适度提前部分检修,既有助减轻库存压力,又可为市场恢复提前准备。五是关注伙伴,共同抵御困难。钢铁企业上下游伙伴多,经营情况和抗风险能力迥异,要及时关注关键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经营情况,找 “最大公约数”和多赢方案。 中期内,一是脚踏实地,及时调整目标,在疫情影响下,钢铁行业和市场情况已发生重大变化,企业要脚踏实地及时调整年度目标,并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二三四季度目标,切莫被不变的KPI束缚。二是紧贴市场,捕捉经营机会。在中期市场复苏阶段,各地各行业受疫情影响不同,复苏速度不同,钢铁企业需要紧贴市场变化,动态把握区域投放和产品组合中的经营机会。 长期内,一是坚定信心,苦练运营内功。长期来看,钢铁企业要坚定信心推动精益运营转型,在运营绩效和企业健康两方面下功夫,要提升自身竞争力跑赢市场,平时能取得更高利润,困难时能提升抗风险能力。二是拥抱变革,推动智能转型。疫情期间不少钢铁企业已经借助数字化能力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但拥抱数字化变革不止于此。三是战略规划,提前布局发展。除做好精益运营创造效益的 “分内事”,钢铁企业需要站在更高角度思考未来5~10年战略规划,回答好 “何处竞争、哪里竞争、如何竞争”的关键三问,必将有助于企业集中中长期资源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