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范风险 核与辐射安全总体稳定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当前我国核电机组总数全球第二,在建机组全球第一,核技术利用量大面广。目前47台运行核电机组安全状态良好,15台在建机组质量受控,18座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运行,约15万枚放射源和近20万台 (套)射线装置安全受控,全国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郭承站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是核能核技术利用大国,正处在向核强国转型迈进的关键时期,核与辐射安全总体保持稳定。但当前国际核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多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冲击,作为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 加强核安全监管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核安全监管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得到了有效加强。 郭承站介绍,核行业本身就是高科技行业,它的信息化基础比别的行业相对高一些。在长期的监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已经基本建成了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核安全许可管理、核电厂的经验反馈、核技术利用管理等信息系统。在这次疫情防控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对核安全设备、人员、资质、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管理,一律进行网上受理审批,优化许可的流程,同时提高了许可的效率。 强化网上监督和检查。加强在重点核设施、重大专项、主设备制造产业链上,利用互联网+辅助核安全现场监督。同时,在建造运行维修活动中,采取一些在线视频检查、视频验证、视频会商方式开展远程技术审查、监督检查及安全检验,实现了核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强化网上数据分析。加快核电厂建设、运维、辐射防护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建立全国统一的经验反馈信息化平台,同时应用大数据和云平台对核电厂运行事件进行综合性和趋势性的分析研究,即加强事故风险的分析、原因的分析。 强化网上辐射监测。郭承站表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的监测,是公众比较关心的。国家建立了一套自动的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国地级市以上。同时,在重要核设施周边建立了一套监督性监测体系。还建立了一套应急的监测体系。在全国有1600个监测点,包括水、气、土和生物的监测,这些监测数据都通过生态环境部 (国家核安全局)网站及时发布。疫情期间,让全国公众都能随时掌握我国辐射环境质量和核设施的安全状况。 郭承站强调,这次疫情对核安全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推动,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按照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防范化解核与辐射安全风险 核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安全对于核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疫情期间核行业在安全生产方面需要更加注意。 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司长汤搏认为,疫情期间,确保安全最重要的是确保核电厂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安全以及相应的需求,以保证核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保持处理突发异常状况的能力。 汤搏介绍,除严格遵守中央政府和各地政府的要求外,很多核电企业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疫情应对措施:一是各核电企业普遍建立疫情防控机制及有关信息的及时收集和报送机制,严格掌握整个核电厂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二是核电厂采取了对控制区和核心区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疫情期间减少非必要人员的进入。三是对维护核电厂正常运行和应对异常状况的人员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四是尽量采用互联网+方式开展各种技术讨论审查,减少人员聚集。五是加强后勤保障。六是做好核电厂疫情防控物资的准备。 “总体来说,核电行业对这次疫情应对是非常平稳有序的,没有影响核电厂的安全运行,也没有影响核电厂的换料等工作。” 汤搏表示。 郭承站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始终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和核安全观,全面推进核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核与辐射安全风险,为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