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营经济彰显蓬勃发展活力
■ 通讯员 陈志鹃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中国工业报记者5月6日从安徽省经信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9年,安徽省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企业培育体系、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家信心进一步提振,全省民营经济持续发力,彰显蓬勃活力,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民营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规模总量扩张。2019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2421.3亿元,增长7.7%,比全省GDP增速快0.2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0.4%,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6%。新登记注册民营企业32.6万户,增长16.1%,累计达134.6万户。 质量效益提升。2019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987.9亿元,占全省税收比重的68.8%,对全省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70.5%。民营企业进出口额336.9亿美元、增长2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49%、较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增强。截至2019年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6216家,占全省的93.7%;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9047个,占全省的60.5%。2019年,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96项、行业标准20项、地方标准192项、团体标准194项,分别占全省的54%、53%、54%、68%。民营企业拥有驰名商标301个,占全省的95%。 发展活力彰显。2019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0.2%,比全部投资快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的64.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全省110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59家,占比54%。截至2019年底,累计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2户、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9户、国家级绿色工厂79个,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75%、78%、75%。 专精特新 “抢眼”。 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18户,以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4%的数量,贡献了24%的营业收入和25%的利润。户均营业收入2.2亿元,户均利润1438万元,户均发明专利5.7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74%是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44家,涌现出19家国家级 “小巨人”。 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民营经济强则安徽强,2019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完善工作机制,凝聚民营经济发展合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工作,省长李国英亲自主持召开3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同时,各市、县都成立了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修订 《全省民营经济考核评价办法》,首次开展考核激励。 狠抓政策落地,提升民营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全省民营企业累计新增减税416.1亿元,占全省新增减税规模的66%。二是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三是大力开展清欠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偿还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30.6亿元。四是激活民间投资。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库,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补短板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强化载体建设。2019年,安徽新组建 “一室一中心”8家,新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新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家。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台 《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组织实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建立全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三是强化人才支撑。2019年,对162家民营企业引进的科技人才奖励316.84万元;引进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均为民营企业。首次开展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薪酬奖补工作。 改进融资服务,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引导扩大小微信贷投放。截至2019年底,全省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分别达162.9亿元、288.7亿元。二是拓宽民企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创新小微金融产品服务。四是强化担保增信支持。 聚焦企业需求,健全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 “1+16+X”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分类开展企业培训;助力市场开拓,落实首购首用政策,共培育认定460个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 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开 “证照分离”改革,将183项后置审批事项压减至137项。压缩环评审批时间至法定时间一半。修订施行 《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推进市、县同步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同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 安徽省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业已成为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