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江晖 毛志亮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是全国首批、贵州首个脱贫出列县,有什么经验?记者通过与该市政协副主席袁晓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翁永学、市金钗石斛产业专班办公室副主任胡生朝等有关领导交流及连日实地采访调研了解到,2014年以来,该市按照 “四个切实” “六个精准” “五个一批”要求,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绿色扶贫为主线,严格“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 “九不”增强 “九感”,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新路。
一是坚持帮扶不漏一方,增强扶贫的政治责任感。建立县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 “双组长”领导机构,县级领导挂帮到镇、51个挂帮部门包干贫困村,2786名县乡干部结对到户,累计派出166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109人次,任第一书记77人次,坚持吃住工作 “三在村”。
二是坚持识贫不漏一人,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始终把精准动态识别作为帮扶、脱贫的第一颗 “扣子”,实施“一访、二看、三算、四评”精准识别贫困机制,建立完善扶贫大数据库。严把对象申请、群众评议、乡镇审查、县级复核等关键环节,对2014年识别出的贫困群众10332户2.8万人实行动态识别清查,及时将不符合建档立卡对象清出系统。
三是坚持政策不漏一项,增强群众的满意感。全面执行中央、贵州省委及遵义市委各项扶贫政策不漏项,紧密结合赤水实际和基层实践,研究制定《“一长两短”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力推进强产业、强生态、强文化、强治理、强共享 “五强新村”建设,全面打造“实力、宜居、文明、和谐、幸福”新乡村,不断提升脱贫质量。
四是坚持产业不漏一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大力开展农村产业革命,坚持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持之以恒推进农业 “十百千万”工程,建立健全 “127”利益联结机制,累计发展金钗石斛8.63万亩、竹林132.8万亩,年出栏以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以上、生态水产2万亩、花卉苗木6227亩,带动2万余贫困人口增收。
五是坚持基础不漏一处,增强群众的共享感。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全面补齐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短板。累计新增农村公路2892公里,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100%通硬化路;大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覆盖延伸,累计新建基站1121个、无线宽带发射基站495个、光缆线路8745公里;解决近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
六是坚持住房不漏一宅,增强群众的安居感。对3643户14369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保障,抓实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 “五大体系”建设,实现搬迁群众迁出 “零顾虑”、入住 “零负债”、融入 “零距离”。
七是坚持兜底不漏一个,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救助体系、 “四重医疗”保障体系和 “从小到大”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实现贫困户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保率、贫困学生资助率、 “两无”人员政策兜底保障率 “四个100%”。
八是坚持扶志不漏一员,增强群众的正义感。创新实施 “法治扶贫”,通过 “地毯式”排查、 “促膝式”调解、 “公益式”服务、 “院坝式”普法等综合措施,增强群众法制意识,树牢法制观念,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安定、乡风文明有序。
九是坚持退出不错一户,增强群众的认可感。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长效措施进行跟踪帮扶,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严格执行国定贫困退出标准,对拟退出贫困户进行逐户评估核查,并规范执行 “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精准退出程序。
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而持久的系统工程。赤水实践证明,打赢这场硬战,必须牢牢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 “保障”为重,精心组织,汇聚政府、社会、群众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必须从政策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完善扶贫配套政策,坚持一张 “绿图”绘到底,保持战略定力,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必须坚持产业扶贫,“造血”为要,基础设施滞后、产业支撑乏力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短板,只有聚焦推动产业振兴,大力培育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共享红利,提升贫困户 “造血”功能,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三是必须坚持转变群众思想观念, “扶志”为本,思想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必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破除“人穷志短”和 “等靠要”的思想,发动贫困群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让“扶志”扶到贫困的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