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发展能源化工装备智造及再制造产业大有可为
■ 贾正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能源化工装备智造及再制造基地,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榆林高新区迎来新机遇。 榆林高新区地处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榆林的核心区,是20年来在一片荒沙上建起的国内唯一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与正在申报的省级经开区榆横工业区并轨运行,产城融合,区位优越,是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承载区。目前有入区企业3848家,产业项目412个,投资总额1500多亿元,初步形成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2019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进位10名,进位幅度全国第二,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市第一。 巨大的市场 按照榆林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目标和 “12363”战略布局,榆林高新区发展装备智造业及维修再制造迎来巨大市场。榆林有煤矿258座,化工企业195户,非煤矿山263户,油气井6万余口,油气输送管道2.95万公里,以榆林为中心的陕甘宁蒙晋区域,围绕能化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需求旺盛,应用市场广阔。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间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加快进口替代、打通内循环条件成熟;榆林及周边拥有万亿级能化市场,新上马企业希望就近低成本一站式完成采购,众多矿山和能化企业的通用设备需要技术改造、更新换代、开车保运,装备制造市场巨大;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和价格走低在一个时期内将对煤化工行业造成冲击,产品竞争力、销售渠道和盈利能力将受到一定影响,很多能化企业对降低运行成本、替代进口设备、提升数字化监测、工业节能改造等方面有迫切的需求。 围绕榆林及周边地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千亿级装备市场,推动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领域现代服务业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促进进出口贸易,培育高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正是看好这样的机遇,我们引进工信部小巨人企业、中国特种泵行业领先供应商昆明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昊宇、河北乾顺、德国DRD等9户企业,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供应链委员会、陕西嘉和支持下,谋划建设能化装备制造产业园;在省工信厅、应急厅支持下创建国家安全产业园和绿色制造园区,建设立足榆横工业区,服务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辐射陕甘宁蒙晋五省重点能化产业区域的能源化工装备智造及再制造产业基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基地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28.5亿元,引进园区的企业均为国内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产品和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可替代进口。在高端能化设备、增材制造、设备系统运行检测、维保配套服务等方面有成熟的服务体系。预计5年内可完成50户左右企业落户,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可实现能源化工装置装备本地化生产,通过高效、经济、优质的服务,推动榆林能源化工企业提质增效,降低能化企业采购、维保、备件等方面成本,增强设备运行全生命周期监测,减少故障率,保障装置稳定高效运行,防范安全风险。一期启动850亩,总建筑面积36.89万平方米,目前两个产业园标准化厂房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产业扶持政策即将出炉。 千亿级产业链 在榆林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陕西嘉和工业设备有限公司、西门子 (中国)、东方电气等在榆林共同发起成立 “能源化工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联盟”,整合能化装置设备智造及再制造行业龙头企业,以建设 “中国西部能源化工装备智造产业基地”为目标,以组建 “三个中心”即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能化装备再制造服务认证与产品认证中心和 “四个平台”即制造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智造及再制造大数据服务平台、备品备件云平台、劳动力资源服务平台为支撑,为能化企业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能化企业提质增效、节能降本、绿色发展。目前筹备委员会市场调研正在进行中,初期成员单位已加入40余户。产业联盟的成立,不仅可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管理,形成智能制造、维修再制造、新材料研发应用、大型精密机械加工、金属构件、标准件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还能结合大数据分析及云平台,全面掌握设备安全状态、健康状况、运行效率特征。为客户从设备需求、规划、设计、生产、运行、使用、维修保养、回收再利用等各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推动能化设备的国产化,实现维修周期最短,运输成本最低,维修速度最快,降低备品备件库存资金占用及综合成本,带动能源装备相关产业在榆林形成千亿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在推动装备制造再制造、能源化工综合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联盟的成立有利于高精尖科研团队、相关领域人才引进,把推进新装备、新技术研发创新作为目标,通过定向培训,搭建劳动力资源服务平台与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能源化工技术学院合作,引进、培养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领域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满足相关企业的用人需求,壮大本地制造、维修等各方面专业技术工人队伍,促进本地就业。预计5年内引进相关领域顶尖科研团队10个,带动就业8000人以上。 (作者为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