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上海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
■ 人民日报记者 庄俊亭 曹玲娟 季觉苏 浩荡长江,奔涌入海。江海交汇处,是上海崇明岛。 崇明,上海美丽的后花园,全市超四分之一的森林在这里。岛上有田、有林、有水、有绿,有一个个充满江南韵味的小村…… “牢固坚持和落实生态立岛的原则,坚决不搞大开发,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一张蓝图干到底’”,上海坚定不移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 促进生态自然优势与生态发展优势共同发展,崇明正在发生变化。 从筑堤围圩到生态发展 从上海市区出发,穿隧道、跨大桥,路过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当东海的海风吹在脸上,崇明岛就到了。 瀛东村,离大桥7公里。齐整的农舍,清澈的河道,房前屋后,花草满畦,橘子、石榴、山楂,种得满满当当…… 瀛东村只有百来户人家,是崇明区人均收入名列前茅的小康村。 “平时村里打工,村集体资产经营得好,每月有补贴,年底还有分红。”对现在的生活,村民施考泉很满意。 1985年初冬,6名村民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陆文忠带领下,掮着扁担、矮钎,带着一缸咸菜,顶着严寒,踩着刺脚的芦根,在东海边围垦,每天滚一身泥水…… 当年20岁出头的施考泉,就是这 “六条扁担”之一。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东南端,长江在附近奔腾入海,江海交汇,淤出大片滩涂。潮来白茫茫,潮退芦苇荡。经过3次筑堤围圩,共围垦土地4000余亩。 “和刚完成围垦时比,变化实在是大。”施考泉赞叹不已。 近年来,依托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瀛东村走上生态发展路。 村里将南北湖贯通,形成1000亩大水面,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水下发展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水上发展垂钓、休闲旅游,打造立体化经营模式。同时,将传统的农家乐、渔家乐升级成集餐饮、会务、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 如今,施考泉每天上午会去度假村接待中心工作,还同时管理大湖里的鲈鱼。人还在家里,买鲈鱼的电话就打来了。 一株黄杨木,致富一村人 崇明岛有个园艺村。小村以园艺闻名。村民人人懂园艺。村支书董辉掰着手指头算,800户村民,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面积1000多亩。 “我们老两口种了4亩黄杨,一年能卖20多万元。村里都种,我家种的不算多。”66岁的茅锦昌正在自家园子里修剪黄杨。 近年来,园艺村借着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东风,推动黄杨种植业转型升级。 过去,茅锦昌和大多数种植户一样,单打独斗,自谋销路。去年下半年,镇里成立协会,茅锦昌成为会员,听本地 “土专家”讲黄杨造型技术诀窍,跟着市里和外省专家学习造型黄杨盆景制作。镇里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让园艺村的黄杨交易变 “提篮叫卖”为 “双向联结”。 “现在,园艺村可以供应从小苗到观赏盆景的一系列黄杨产品,产业链延长,价值自然提升。”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曹俊介绍,这几年,虽然村里黄杨种植面积没变,但是年销售产值由3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 黄杨树产业做大了,园艺村村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这两年,茅锦昌把家里的房子粉刷一新,白墙青瓦,辅以极富乡村气息的墙画、竹篱笆,漂亮别致。 “女儿说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茅锦昌笑说。 鲜花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生活在崇明这片好风景里的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忙活一件大事——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2021年在崇明举行。 “岛上种的花越来越多,红掌、水仙、藏红花,都有村子在种。”合兴村村民徐卫花的生活,离花近了很多。 在合兴村南侧的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生产车间,眼前的一幕刷新了记者对传统花卉种植的认知: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发货……全过程都在机械流水线上完成。这条高度自动化生产线,预计将为明年的花博会供应120种以上花卉。 获得中国花博会主办权以来,崇明全区抢抓机遇,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花卉产业基地。以花卉产业集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一幅 “花字诀”主导的发展蓝图在崇明清晰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