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自贸试验区成效显著 试点任务实施率近80%
■ 中国工业报 王雨阳 2019年8月,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自贸试验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运行。一年以来,各地立足区位特色优势,突出差别化探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总体方案确定的713项改革试点任务平均实施率接近80%。初步实现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加强改革探索的设立目标,更好服务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一周年建设成效显著 唐文弘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着力推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平台加快建设,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开放型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各地围绕战略定位,开展差别化探索。山东自贸试验区支持成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研发体制机制创新,设立不到一年,已凝聚87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创立64家科研机构,转化研究200多项前沿技术成果,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河北雄安片区立足建设金融创新先行区,积极探索监管 “沙盒机制”,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顺利推进,目前已入盒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平台等5个创新应用。广西、云南、黑龙江首次在沿边布局自贸试验区,积极通过改革创新助推沿边开放。如广西实现边境陆路口岸全信息化智能通关,云南创新开展 “跨境电商+边民互市”,黑龙江打造跨境综合物流枢纽等,辐射带动沿边地区发展。 制度创新稳链强链 各地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制度创新,各类创新资源、关键要素加快聚集,充分发挥了稳定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作用。 上海临港新片区加快布局前沿科技产业链,已落地集成电路企业40余家,落地生物医药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目前正积极对接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大飞机总装、服务、保障的产业链企业聚集。 江苏充分发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围绕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流动互认、产品通关进口、产业链协同配套等集中开展创新,不断破解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聚集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机构和一流生物医药企业。 与此同时,制度创新引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7省区市已累计向自贸试验区下放省级管理权限约1200项。 示范效应明显 江苏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益民介绍,江苏自贸试验区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示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组织企业开展19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据介绍,在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江苏自贸试验区着力形成了以下三个示范: 一是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的示范。苏州纳米集群、连云港片区生物医药集群通过全国初赛;建设南京片区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试点城市和产业园;连云港片区医药产业获评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苏州片区2019年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示范。拓展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贸易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支持跨国公司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积极探索投贷联动、科技企业 “白名单”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举措。 三是依托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形成了特色示范效应。南京片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江北新区与自贸试验区 “双区”叠加优势,着力增强自贸试验区的科技创新 “策源”功能,在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探索实践,全国集成电路设计十强企业中的半数、全国基因检测公司20强企业中的三分之一在南京片区集聚。 苏州片区充分发挥中新合作、开放创新和产业基础优势,在全国首创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模式、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连云港片区充分发挥 “一带一路”开放门户优势,努力建设亚欧国际重要交通枢纽,国际班列通行效能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