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软集团:推动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
■ 中国工业报 王保明 王珊 实习生 孙炎祖 “在新兴ICT产业中,存在着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双向问题。针对这一痛点,我们想要培养的,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能够直接满足企业需求的工程型人才。”谈及企业的创办初衷,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青软集团)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金澄这样说道。 青软集团成立于2006年,目前有QST青软实训、青软晶尊、青软锐达、RTO锐聘等品牌,以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专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数字化平台赋能等人才培养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打造推动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等多元化品牌布局。 人才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学生在学校学理论、打基础,在走上工作岗位前,需要有一个平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更快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金澄形容道。 基于这样的设想,青软集团通过核心品牌——QST青软实训 (以下简称青软实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嵌入式、物联网、集成电路、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ICT专业方向,通过专业共建、产业学院共建、新工科优训营、实战实训等产教融合模式,真正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之间粘合剂的作用。 2009年,青软实训开创了专业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直接参与高校教学改革,与高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联合招生,共同培养。青岛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对之前学生4年一直在校园学习的模式,青软实训联合高校采用了2.5+1.5的创新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大学本科4年,学生前2.5年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后1.5年在基地实训。 “在基地,项目实训所使用到的技术,都是企业当下使用的,学生毕业后就具备1.5至2年的项目实践经验,让学生既能‘学得好’,又能 ‘用得上’。”金澄说。 与软件研发相同,在金澄看来,对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迭代更新。 由QST青软实训研发的大数据实验室是面向高校提供大数据教学、实验、实战和科研的一体化实验室解决方案。 “我们针对大数据岗位上经常遇到的典型项目布置任务, ‘真刀实枪’、由浅入深地提升学生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开发及分析等岗位能力,从而获取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金澄介绍。 “U+新工科智慧云则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通过教学、实训、考试、毕业设计等平台,覆盖教、学、测、评、练、管各个环节,该平台也入选了教育部评 定 的‘产学合作教育资源 平台’。”金澄 说 ,“除此之外,我们深度对接华为软件开发云等企业级开发环境,在真实的工程场景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平台会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跟踪记录,基于数据对学生加以辅导。” 打造产教融合高地 目前,青软实训与全国5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自主研发出版的教材体系发行量超过100000册,在校大学生20000余人,累计培训人数超70000人,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青软实训持续向华为、阿里、腾讯、IBM、亚马逊、神州数码、浪潮、京东等5000余家ICT企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青软实训陆续成为华为云领先级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华为云鲲鹏凌云伙伴、华为授权培训合作伙伴、阿里云教育行业优选合作伙伴和腾讯云银牌合作伙伴。 同时,青软实训立足青岛,围绕全国一线产业发达地区布局了青岛总部基地、长三角基地、珠三角基地、烟台新兴产业产教融合基地四大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面向新兴产业的规模最大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当下,青岛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阔步前行,青软集团锚定目标,紧跟青岛市的发展脚步,为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打造人才蓄水池。 围绕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青软集团通过对产业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采用 “线下智能产线+线上智慧平台” “工程实践中心+专业实验室” “真实产业环境+真实产业项目”的特色模式,将技术、解决方案、项目案例、认证等融合于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方案,为高校提供智能化、一体化、特色化的工业互联网综合解决方案。 2020年9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在青岛举行,在大会平行主题论坛之人才助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论坛上,青软实训发布了智能化、一体化、特色化的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并与卡奥斯、高校代表现场签约,进一步整合各自资源优势,深化工业互联网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