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观察 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 中国工业报 陈俊岐 “2019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7.04%,居全国第9位,较2017年的65.66%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42%,居全国第4位。”近日,本报从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陕西省全力推动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19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7.04%,居全国第9位,较2017年的65.66%增长了近1.5个百分点,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42%,居全国第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较2016年的57.5%增长了1.7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84.58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7%,创十年来新高,居全国第7位,较2016年的419.56亿元、2.16%大幅提升,年均增速超过10%。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371家,净增1233家,创历史最大增量,提前三年完成 “十三五”预定目标值;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67.83亿元,居全国第5位,提前两年完成 “十三五”预定目标值;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4件,居全国第7位,提前两年完成 “十三五”预定目标值。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科技厅围绕陕西技术优势领域和产业创新需求实际,筹建陕西实验室,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测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探索预研,培育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国家超算 (西安)中心建设,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180家,应用研究体系进一步优化。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4家、省级109家,国家引才引智基地6家、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3家,省级引智示范基地48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10家。全省现有两院院士66人,研发人员14.13万人,近五年平均每年引进各类外国人才及专家3500人次。 大批原创成果彰显创新实力 “十三五”期间,陕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原创成果彰显了陕西的创新实力。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团队自主研制我国首台1500mm非球面超精密车磨复合加工机床,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设备禁运,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西部超导材料科技公司研制的ITER用高性能多芯复合超导线材制备成套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空白,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生产线;陕煤集团开发的 “煤气热载体分段多层低阶煤热解成套工业化技术 (SM-GF)”,建成了单炉规模达50万吨/年的混煤热解工业示范装置,实现了满负荷稳定运行,成果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在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陕西研制的飞机、战车等装备在天安门前亮相。在国产大飞机、嫦娥系列工程、中国天眼 (FAST)、北斗导航系统、特高压输配电设备关键技术等重大工程中,均有陕西科技创新的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陕西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多项诊疗措施被纳入全国诊疗方案,彰显了陕西科技的力量。 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形成了从法律规定、配套细则到具体部署的切合陕西省实际的成果转化 “三部曲”。截至目前,建设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家、省级99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和科技成果转移与推广计划,促进100余项科技成果签约转化,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增长约百亿元,2019年达到1467.83亿元,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第5位。 科技金融不断深化融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截至目前,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出资运行子基金20支,子基金认缴规模44.32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11.37倍,被评为 “2019中国最佳政府引导基金TOP50”。
|